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东芝:把节能做到极致

2017年是中央空调市场的“回暖之年”,尤其是家装零售市场的大爆发更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令众多品牌倍感压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

2017年是中央空调市场的“回暖之年”,尤其是家装零售市场的大爆发更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令众多品牌倍感压力。

产业在线日前发布的2017年三季度中央空调行业研究报告显示,1—9月份中央空调行业销售额整体增幅19.33%,其中东芝的市场增幅达到38.04%。

“东芝空调近三年连续每年增长超过20%。2015年整个中央空调下降了10%,我们却增长了25%;2016年中央空调整个市场增长10%,我们增长40%。江浙沪一带高端住宅中央空调市场,我们要占据50%以上。”东芝开利空调销售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燚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

东芝中央空调如何长期保持高于市场的增长?百“机”争鸣的新形势下,东芝又将怎样突围?

从只做高端精装楼盘到兼顾中小户型

杨燚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东芝在壁挂空调市场已经撤离6年,“壁挂空调现在是美的、格力的天下,日系在壁挂机市场基本消失。”杨燚华说,眼下以东芝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则在主攻中央空调市场。

根据艾肯空调制冷网统计,2016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整体容量约为750亿元,同比2015年度增长13.6%。不仅在增速方面创下近5年新高,在整体容量方面也创造了历年之最。

纵观最近几年的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在2011年前,伴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中央空调市场也保持着中高速增长。2015年,受整体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央空调整体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除多联机产品以外,其他所有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杨燚华回忆,2015年中央空调的销售业绩下滑主要是政府对楼堂馆所的建设已经停止,房地产调控也对中央空调市场有影响。“那时我们的策略定位在5A级写字楼及高端住宅(精装修)、家用中央空调零售等高端市场,可以说是救了我们一命,当时政策冲击的主要是中低端市场。”

杨燚华介绍,目前中国前100强的地产商与东芝签订战略协议的有28家,包括融创、绿城、鲁能等龙头房企。此外,东芝空调在华东地区别墅项目的占有率达到70%~80%,在高端住宅市场的空调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达到9.2%。

在主打高端市场之余,东芝中央空调也开始向大众消费拓展。“最初我们做高端住宅,面积大,只有10匹、20匹的中央空调,现在我们还有3匹的中央空调。基本上6匹的中央空调就能满足100~130平方米大小的住宅,用的技术与大匹空调是一样的,这样就增加了客户群体。”杨燚华说,东芝将完全覆盖从高端到中端的家用中央空调产品,以提高竞争力。

技术创新主打高效节能

空调制冷技术最初诞生在西方,但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无论在家用空调器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是控制技术方面,日本都一直处于世界前沿。虽然当前中国国产品牌占据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但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变频空调”的一些核心技术,日本品牌依旧占有一定优势。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电网电压为220V、50Hz,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空调称之为“定频空调”。由于供电频率不能改变,传统的定频空调的压缩机转速基本不变,依靠其不断地“开、停”压缩机来调整室内温度,容易造成室温忽冷忽热,并消耗较多电能。

与之相比,“变频”空调通过对电流的转换来实现电动机运转频率的自动调节,把50Hz的固定电网频率改为30Hz至130Hz的变化频率,实现了压缩机的无级变速,可以适应更大面积的制冷制热需求。在避免压缩机频繁开停所造成的对寿命衰减之余,耗电量也大为下降,实现了高效节能。

杨燚华介绍,东芝使用全直流变频技术、所有电机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全系列产品采用环保冷媒,可以降低空调噪音、能耗、故障率,同时延长运行寿命。“这样可以把节能做到极致,比国家认可的I级能效标准高很多。”

除了主打节能外,东芝的快速增长也得益于其针对南方市场对地暖的需求而开发的产品。杨燚华称,之前南方的地暖都是烧天然气,一些顾客买得起但用不起。“很多客户抱怨,用锅炉产品做地暖,200平方米的户型一个月的采暖费用要3000~4000元。我们推出的产品空调和地暖一体机,夏天做空调,冬天做热水、做地暖。它采用‘空气能’的模式,与空调共用一个主机,用电驱动压缩机在空气中寻找热源,从而达到加热的效果。”

杨燚华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用“空气能”的方式进行取暖,其每月的运行费只有天然气模式的1/5~1/7(取决于各地的电费和天然气单价)。同时,因为只需一套系统就能实现空调和地暖,所需的设备安装面积也就得到大大减少,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杨燚华认为,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都是对过去旧形式的突破和改变。以匠人的精神推动技术革新,驱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叱咤风云。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