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绿色金融为全球提供学习借鉴榜样”

绿色金融不断落地实践 标准和体系开启“统一”之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这标志着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实践中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 北京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4期)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这标志着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海推动绿色金融从概念走向行动”“重庆加快推进全市绿色金融发展行动计划”……最近,关于绿色金融的消息频现。“虽然在业内做研究的可能感觉没有那么明显,但绿色金融的确是‘火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刘倩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去年8月份,央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构建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5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地方试点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实践中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绿色金融已写入国家战略

“事实上,绿色金融的概念在中国自2007年就已出现,经历了初始、深化和全面推进3个发展阶段。”刘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2007—2010年为中国绿色金融初始发展阶段,其间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三大绿色金融系列政策,主要表现为鼓励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和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2011—2014年为中国绿色金融深化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绿色信贷指引和绿色信贷统计体系,以及推进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市场上还出现了诸如碳债券的产品创新;2014年7月,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成立,该工作小组提出“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14条建议”,成为“绿色金融”写入国家战略的具体内容。

“2015年至今是中国绿色金融全面推进阶段,绿色金融写进国家战略。尤其是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框架与政策信号。”刘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今年1至9月,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4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24%;截至今年2月,21家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占全部信贷比重和增长速度正快速提高。

“中国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压力测试、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PPP创新在内的宏伟路线图。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将为全球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11月1日,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保尔森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研讨会上表示。

已设5个省级绿色金融试验区

2017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我国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获批的5个试验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发展模式和侧重也不相同。”刘倩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浙江侧重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产业改造与绿色产业创新升级,广东是探索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兼容新模式,新疆强调绿色金融支持农业、资源、新能源行业,贵州加速发展西部绿色金融港,江西则是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生态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撰文表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二是降低污染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庞大的绿色市场发展需求来看,未来的潜力仍然巨大。

挖掘“潜力”,首先要有一套标准体系。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工作列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的重点工程。

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不同部门同类标准不统一、绿色认证和评级缺乏官方统一指引和标准等问题还存在,离形成完整的体系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给地方实际操作中出了难题。“目前对‘绿色’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有的地方项目,一个部门说这是绿色环保的,另一个部门却说这会破坏生态环境,你说这种情况我们该不该给放贷?”一位地方银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十三五”期间能否建成绿色金融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以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刘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融资工具主要是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项目融资的PPP模式等为主,绿色低碳领域的融资工具创新还比较缺乏,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则更需要融资模式和融资工具的创新应用。

“一般来说,环境治理型项目、绿色产业往往风险高、回报低,而且周期长,前期很少能得到资金的支持。”上述银行业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刘倩也称,绿色低碳领域的融资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度不高,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绿色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激活市场热情,需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由政府对绿色项目提供担保,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相关的激励机制;加快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推进绿色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发展。”

但同时,一些激励机制的建设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如绿色项目的融资,一方面需要有政府提供担保来增强资本信心、降低风险;但另一方面根据规定,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时,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提供担保。“这就需要政策上的统筹。”

“此外,虽然现在绿色金融还没有像互联网金融那样出现浪潮式的发展,但也要做好风险防控,对绿色产业的监管制度和风险评估要跟上,包括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刘倩说。

——————————————————————————————————————

2017年第4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4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