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扶业扶智”助力藏乡“变富变美”

 经济网讯 甘南草原上,一个叫知合玛的藏族村庄的发展,与一所大学的存在、发展与帮扶紧密联系起来。而通过扶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藏区农牧民的致富能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发挥藏区高校资源优势积极“扶业扶智”,使得每个帮扶村都有了独特的富民产业,村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草原藏乡变得更富更美。

富起来之后的知合玛村盖起来的新房子。 摄影李开南

富起来之后的知合玛村盖起来的新房子。 摄影李开南

知合玛村的变迁

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毗邻的知合玛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村,地处合作市西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环境优美。作为少数民族聚集村,目前共有2个自然村,61户,392人,户耕地面积260亩,人均0.7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宣传部长丁一清表示,在2012年我校承担该村帮扶任务以前,全村共有贫困户45户、贫困人口262人,残疾人家庭2户,五保户3户,经济来源主要为传统畜牧养殖和青稞、马铃薯种植,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元。

如今的知合玛村,道路宽敞,有现代的健身活动场所。 摄影 李开南

如今的知合玛村,道路宽敞,有现代的健身活动场所。 摄影 李开南

走进知合玛村切知合老人的家里,藏式风格的院落收拾的干净整齐,二楼阳台上摆放着花木,远处可以看见当周山上的森林和草场。老人今年70岁,是一位老党员。他坐在沙发上,娓娓讲述他家的生活这几年的变化,也讲述着知合玛村这几年的变化。“我们现在过的很好,吃的好、住的好,样样都好!”

藏族老党员切知合老人讲述在学校的帮扶下知合玛村的变迁。摄影 李开南

藏族老党员切知合老人讲述在学校的帮扶下知合玛村的变迁。摄影 李开南

几年之前,由于儿子去世得早,儿媳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患有先天残疾,切知合老人一家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生活十分拮据,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现在日子过好了,生活的很幸福,都是政府政策好,学校帮的好”,老人所说的“学校”就是承担该村帮扶任务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开展帮扶行动,经过多方协调,用知合玛村村民的拆迁补助建起了民俗一条街。切志合老人一家分到了3层15间的铺面,每年能收入房租7万元左右,学院还给知合玛村的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切知合老人的儿媳也在学院做清洁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切知合老人的孙子和孙媳在民俗一条街开了个铺子,到了旅游旺季,生意很是红火。加上惠农资金、退耕还林款,切知合老人一家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老人不但住进新房,2016年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在知合玛村,与切知合老人一样,村里每户人都在民俗一条街分到了铺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还给村里贫困户提供了171个临时工作岗位,普遍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在学院的帮扶下,村子里水、电、有线电视实现三通,村道硬化率达到100%,危房改造60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覆盖率达到98%,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提升。

为整治知合玛村环境卫生,推进知合玛村精神文明建设,学院投入近50万元,购置了四个钢制垃圾台,修建了村级办公场所、村民文体活动室、文体广场。通过开展“两基”工作,全村群众看病问题得到了解决,全村新型医疗合作参合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在暑假期间,学院选派在校大学生到知合玛村进行义务支教。对村里的贫困户,学校领导干部及时入户对接,向贫困户爱心捐助5万多元,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并按照学校资助帮扶村标准,资助4名在校就读的知合玛村大学生。

如今,知合玛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由过去的2500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元,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提升,水、电、有线电视实现三通,村道硬化率达到100%,危房改造60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覆盖率达到98%。富民产业培育项目有序稳步推进,极力扶持知合玛村民俗一条街和当周草原旅游项目,开展村民相关技能培训,共计投入资金340余万元。

此外,在农村民生改善方面,修建村部排洪涵洞和民俗街排百米洪渠,投入经费70万元;学校向村里贫困户提供临时岗位,五年投入资金约198万元;为改善村道亮化状况,购置安装太阳能路灯23盏,投入经费23万元;在落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创建活动中,学校立足实际,每年3月份选派干部深入知合玛村进行维稳值班,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及“两个共同”的重要意义。在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进步教育月活动中,邀请村子群众到学校观看“民族团结 薪火相传”大型文艺演出,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使群众受到教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与知合玛村一墙之隔,紧紧相连。  摄影  李开南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与知合玛村一墙之隔,紧紧相连。 摄影 李开南

帮扶之道

经过五年的帮扶,知合玛村的贫困状态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五个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村一级自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牧民素质大力提高,村一级文明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村内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村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自2012年帮扶行动开始以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按照“村有规划、户有计划”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知合玛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规划》、《2012—2020年知合玛村帮扶工作规划》,提出了发展商贸与旅游的富民产业项目,积极协调合作市及当周街道办,将该村的发展纳入到合作市南郊旅游规划项目中,2016年将该村纳入“合作市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协调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改造整体村容村貌,实施了一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和民生项目,并安排21名干部进村精准对接贫困户具体开展精准脱贫帮扶工作。

据介绍,近年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先后选派85名双联干部,分别联系舟曲县武坪乡吾别村、南峪乡磨坪村和合作市知合玛村的 115个贫困户。派驻联系村工作队队长各1名,挂职干部各1名,先后选派4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关帮扶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双联村和贫困户找准脱贫项目,提升主导产业,在扶贫和脱贫对象的确认、扶贫数据建立与运用、帮扶资金和项目争取、建档立卡、帮扶措施落实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2017年1月,已有两个村子整体脱贫,72户贫困户脱贫。

2017年9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帮扶村调整为合作市卡加曼乡海康村、勒秀乡罗洼村、那吾乡麻岗村、佐盖曼玛乡扎代村,贫困户63户,贫困人口214人,学校目前已派驻联系村工作队队长各1名,其中3名兼任帮扶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22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4名校领导具体联系4个贫困村。

近年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也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可持续的帮扶之道。首先是增强藏区农牧民的致富能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士钰表示,结合帮扶村农牧业发展实际,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和选派我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相关专业教师,通过帮助筛选引进农作物、牲畜新品种,推广高原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新技术,有计划分年度对帮扶村村民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提高该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

其次是扶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如磨坪村重点发展药材种植、菌类栽培和林业3大产业,动员党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个,目前该合作社在红豆杉等名贵药材种植技术方面已取得较大技术突破,组织村内合作社开展了三七和红豆杉引种实验,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制定《吾别村生态旅游区建设方案》,做好 “吾别生态文明旅游村”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在保留原始村寨风貌的前提下,统一建筑外观、修建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理念,逐步打造吾别村生态旅游区;制定《知合玛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合作市南郊开发区建设项目,结合知合玛村的区域优势和地处当周沟旅游风景区的产业优势,通过开辟农家乐、藏家乐等致富之路,帮助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把该村建设成旅游景观村、精神文明村、生态文明村。

如今的知合玛村,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几乎家家盖起了藏式风格的洋楼,几乎家家有小汽车,人人脸上洋溢着喜庆知足的笑容。一曲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携手共进的小康之歌,正在由命运紧密相连的高校与村庄共同奏响。(李开南)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