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铁科工“首席电焊工”王中美: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体力量

首次走入人民大会堂的王中美,也发现和她一样来自基层的工人代表、80后代表和女性代表还不少。王中美说,“年轻代表的示范效应和成长路径,也将影响到许许多多80后、90后的人生追求。”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北京报道

见习编辑:蒋莉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1期)

26岁入党,36岁成为党代表,过去的10年,“80后”王中美从一名普通电焊女工成长为中铁科工集团的“首席电焊工”。

焊缝是钢桥的生命,王中美就是用一道道焊缝承载起“焊卫”大桥永固的忠诚守护者。

从江西九江的焊接车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个从产业工人中走出的优秀代表,没有同龄女孩那样白皙的双手,却拥有彩虹般的笑容。这笑容正如她十年如一日,用智慧和汗水织造出的那一座座美丽的大桥。

王中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她的工友、同事都深感振奋。“大家都说‘没想到我们身边的一线工人也能成为代表、参加盛会’。身边有了党代表,大伙儿顿时感觉党中央和自己更近了,国家大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工作更有干劲,生活更有奔头了。”王中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作为最基层的党员能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誉很高,但是压力确实挺大。”王中美坦言,“荣誉一开始对我来说是肯定,现在对我来说是责任。”

而首次走入人民大会堂的王中美,也发现和她一样来自基层的工人代表、80后代表和女性代表还不少。王中美说,“年轻代表的示范效应和成长路径,也将影响到许许多多80后、90后的人生追求。”

16年磨砺成 “焊将”

在我国13座跨长江、8座跨黄河的众多一流桥梁工程中;在香港至深圳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高标准建设工地上;在“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特殊钢管桩焊接关键工序里……活跃着我国桥梁战线第一支“女子电焊突击队”,王中美便是这支巾帼队伍的领头人。

身材消瘦的王中美,在技校学的是桥梁工程专业。受父亲影响,毕业后来到中铁科工集团九桥公司,选择干起了比桥梁工人更苦、更累、更脏的电焊工。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得与王中美同期的7位女工先后转行,唯独她无怨无悔地坚持下来,并在多次技能大赛中夺冠,成为中铁科工集团的“首席电焊工”。

有一年盛夏,她带队紧急驰援宁波庆丰大桥。作为一名党员,王中美总是挺身而出,担起最苦最难的焊接任务。因工期迫在眉睫,她在50多摄氏度高温的大桥箱体内施焊,连续干了两天两夜,最终累得晕倒在工地上。

这样的岗位和生活,王中美默默坚守了16年。她先后参建完成了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京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等4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前期焊接试验任务,取得10多项创新成果。她所参建的重点工程相继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奖、鲁班奖,以及8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等众多大奖。

让这位“大国工匠”声名鹊起的,是她多年沉淀后的业务乃至工艺创新。王中美将厚度16mm~28 mm钢板的熔透焊接,由传统的开双面坡口焊接工法,改为开单面坡口焊接工法,有效地控制了杆件变形,工效提高了50%,被命名为“王中美焊接工法”。

2016年,中铁科工集团在九桥公司创立了“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起27项材质试验和焊接攻关任务。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新钢种焊接中,她又一次参与工厂联合试验,攻克了重达1800吨的大型全焊整节段桁梁的焊接难题,为实现我国铁路桥梁新钢种从Q370qE到Q420qE、再到Q500qE的三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以王中美为骨干的“女子电焊突击队”,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她个人也先后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技术工人”、“青年岗位标兵”和“劳动模范”称号。

中铁科工母公司——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28.SH)品牌总监焦卫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王中美以她无悔的青春,展示了中国中铁科工工人刻苦钻研、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谱写了一名工人对桥梁建造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产业工人的时代使命

当下的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在全球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目前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

“大国”之后,制造业“强国”成为新的目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涅槃之路,身处一线的制造业从业者如何看待?

在王中美看来,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体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我所在的中铁科工在‘中国制造’中建造了一批世界级桥梁,推进和夯实着中国建桥强国的地位。”王中美表示。

窥一斑而见全豹,王中美所处的中国桥梁制造业,正在完成从追赶先进到领跑世界的精彩转身。中国的桥,或将成为又一张中国制造“名片”。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王中美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工业成员企业时提出的“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颇为动情地说:“这是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行动指南,我们牢记着习总书记的嘱托,把自主研制的架桥机、铺轨机、起重机、盾构机等施工装备,向创造、质量、品牌转变,更好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地铁等基础工程建设中,实现‘中铁工业、世界品牌’的愿景。”

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征途中,每一个产业工人都是宏大历史的见证和注脚。“能时刻参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速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产业工人的光荣使命。”王中美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将秉承‘信念坚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捍卫中国制造,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这位车间中走出来的代表一直在思考“大国工匠”的传承问题。来京参会之前,王中美专门做了大量调研,征求了近百名工友的意见,“大家普遍关心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王中美坦言,“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传帮带,把多年工作经验传承下去。”这次,王中美也将工友们的建议带到了党代会上。

(中铁科工集团洪杰雄对本文亦有贡献)

--------------------------------------------------------------------------------

2017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