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甘肃张掖:建虚拟专门学校“精准矫治”问题青少年

高台县西街小学开展禁毒预防教育讲座。照片由张掖市政法委提供

高台县西街小学开展禁毒预防教育讲座。

经济网讯 校园暴力,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次次校园暴力事件中,本应朝气阳光的少年却戾气缠身。问题少年不仅困扰着家庭、个人,也影响公共安全乃至社会发展。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社会治理工作的一大重点,对此,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甘肃省张掖市,通过多年实践,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据介绍,该市探索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响应计划”,并首建虚拟专门学校,采取“成长导师制”对问题青少年进行精准矫治。近三年,该市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仅为0.13%。12-25岁违法犯罪青少年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重由2012年的32%下降为2015年的17.8%,1200多名“问题青少年”重新回归人生正轨, 26名社区矫正青少年通过自主创业成为致富能人。

抓认识,高点站位强化顶层设计

禁毒宣传月(青少年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照片由张掖市政法委提供

禁毒宣传月(青少年接受毒品预防教育)。

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临界于违法犯罪边缘,这类青少年群体既是弱势群体,也是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如何把这类青少年矫治帮教好,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突出问题。为此,张掖市委、市政府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回应社会关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大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和部署。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发现按照常规措施建立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不仅受财力、人力的制约,而且矫治效果极易反复,在目前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基于这种情况,该市创新思维,提出了依托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矫治矫正为补充,建立虚拟专门学校,对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开展免贴标签式、融合式教育的治理转化新模式,确立了“党政主导、综治牵头、团委主抓、社会协同”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整体推进。

2013年,开始在高台县、临泽县先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市推广。2015年以来,张掖市委连续两年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市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市综治委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予以部署推动,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文件,推进工作抓实见效。加大保障力度,2014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社区虚拟专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解决编制为52所中小学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虚拟专门学校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抓整合,聚焦发力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虚拟专门学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张掖市边探索边完善。在组织架构上,以县区为主,建立由县区政法委书记任校长,综治、团委、教育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务委员会,统筹谋划所在县区虚拟专门学校建设。在各学校和社区设立教学点,实行校长总体抓、分管校长全力抓、政教主任和班主任具体抓、岗位负责教师和学生(社区)干部协助抓、学生自我管理相互配合的五级联动网络。

在办学模式上,学校采取集中教育和分散办学相结合的形式设立教学班,全市对在校的779名不良行为、59名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由各县区教育局负责,设立75个集中教学班,开展教育。农村和社区由乡镇(街道)组织,县区司法局管理实施,对64名不良行为社会闲散青少年和658名严重不良行为社会闲散青少年,设立78个教学班,采取集中办班的形式,定期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在运行管理上,注重抓定人、建档、管理、退出四个环节。“定人”就是制定界定标准,把教育对象确定为年龄在12-28周岁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在校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在校学生每年新学年入学第一周开展心理测试。农村、社区每半年开展一次辖区青少年心理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照界定标准,由专业教师和相关人员组成评定小组,结合家访和日常表现确定矫治教育对象。“建档”就是对确定的矫治教育对象逐人建档立卡,建立学籍档案,由学校、社区统一编号,实行重点管理。建立的学籍档案不影响学生升学、就业问题。“管理”就是对学生信息实行信息化管理,高度保密,只在管理层面授权查阅。日常教育中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和其他学生同等对待,在同一个班级就读,接受平等教育。“退出”就是对矫正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根据矫治效果,由评定小组评定,对一年内没有发生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注销档案,成立帮教小组进行后续帮教巩固。

抓矫治,拓展深化教育转化效果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教育为先,依托虚拟专门学校这个平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系统完整的教育网络,有效弥补教育断层,及时转化“问题青少年”。

一是做实社会教育。在加强常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毒品和邪教预防教育的同时,针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活跃、表达意愿强,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特点,利用“金张掖”微信公众平台、移动电信通信企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向青少年群体发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宣传信息。通过家长校训通、家长QQ群、重点学生家长会、师生结对帮扶“道德扶贫”等形式,引导“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同等对待“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组织“问题学生”与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各种“夏(冬)令营”,组织社区“问题青少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主题观摩活动,让转化进步的人员和创业致富青年开展现身说法,放大人生闪光点,让“问题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大集体,汇聚人生正能量,形成自我转化的内生动力。

二是突出心理教育。在学校,依托心理咨询室,通过自主求助、家长问询、教师引荐、问卷测评等四种途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宣泄释放、音乐减压、沙盘诊疗、阅读自救、知识讲座等七种手段缓解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社区,建立“心情港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服务;针对青少年精神压力大、不良情绪无处化解的问题,引入心理热线等社会力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一步疏导抑郁、激愤情绪,化解心结,有效防范个人过激行为发生。

三是注重家庭教育。向下延伸,把家庭教育作为基础,从最细微、最贴近处获得“问题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建立家长学校,设立“父母讲堂”,成立专家团和“健心服务专家团”两支队伍,定期开展巡回讲解,提升家教水平和家庭转化的成效。通过文明家风正面引导,父母讲堂重点培育,心理疏导化解矛盾,“互联网+”广泛覆盖,社会关爱促进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转化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抓巩固,持续用力构建长效机制

关口前移,将视角从关注“问题青少年”前移到关注导致“问题青少年”出现的家庭及环境因素,提前参与,注重预防,进一步巩固虚拟专门学校办学成果。

一是实施就学创业促进工程。对学校开除、劝退学生的行为严格把关,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结合“双创”,依托全市各级职业培训中心,加强“问题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推荐其上岗就业,建立了覆盖面广泛、信息渠道多元、发布速度迅捷、咨询服务优质的就业信息网络,为青少年创业牵线搭桥,帮助青少年增强就业竞争力,尽早走上用勤劳成就人生梦想的康庄大道。

二是实施爱心帮教工程。重点抓矫治帮教,将整个群体分为问题家庭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和涉案社区矫正青少年四个类群,根据不同类群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帮教,以综治、司法、公安等部门为主,开展“一对一”结对、分层次帮教活动,建立健全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帮教格局,在爱心帮教中让不同类群感受到社会大家庭共同的温暖。

三是实施权益保障工程。在法院成立少年法庭,实行圆桌审判,增强情感教育,既消除了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恐惧感,又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期望。近三年来全市检察系统起诉未成年人案件25件,免于起诉38件。公安局在学校全面配备了校园警务室、保安、警用器械,完善了校园安保制度、学生值周接送制度,依法查处侵害学校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26起。司法行政机关成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11个,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56次。文化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的“三室一厅”,配合查处涉及淫秽、色情、暴力内容的文化场所8处。工商、卫生、交通、城管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摊点、服务场所、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净化了教育教学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李开南)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