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嘉峪关市政法委书记王毅谈创新社会治理

嘉峪关市政法委书记王毅谈创新社会治理。摄影  李晓梅

嘉峪关市政法委书记王毅谈创新社会治理。摄影 李晓梅

经济网讯 地处甘肃西大门的嘉峪关市立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典型培育城市的发展成果,积极顺应形势新需求和群众新期待,以打造“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发展样板市”为目标,突出“三抓”,促进“三新”,坚持在法治下前行、共治中拓展、创新中突围,筑牢平安根基,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建市50余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重要的铝合金生产基地、光伏产业基地、食品酿造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从2011年起连续6年荣获“年度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优秀地区”荣誉称号。全省地市州群众安全感调查嘉峪关市排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跃居全省第一,2015、2016年连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嘉峪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毅表示,在社会管理创新时期,我市紧紧抓住两次重大机遇,着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把我市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再次把我市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当时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城市。

据介绍,该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有效途径,在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建设、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5月,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会上,该市综治办被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嘉峪关人民政府镜铁区铁北社区主任被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顶层设计抓统筹,高起点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

据介绍,结合该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创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48个标准化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工程项目,塑造了符合本土民生的品牌亮点,总投资达5.1亿元。

一是改革社会“大治理”系统,建成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打造“12345”民生服务数字标签。秉承“服务为先”的理念,整合全市政法、综治、维稳、信访以及涉及民生等部门的公共资源,搭建起一个集“综合性、服务性、及时性、规范性”于一体的“大治理”服务平台。几年来,极大地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高效规范联动治理。“热线”运行至今,诉求事件转办率97.8%,办结率96.8%,群众满意率98.8%。

二是创新城乡“大关联”通道,建成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搭建均等化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和协调落实城乡一体化各项配套民生保障政策。对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户籍人口,在继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还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标志着“户籍一元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同城化、管理数字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16 : 1缩小为2016年的2.04 : 1,为甘肃省最低,远远低于2016年全国2.72 : 1和甘肃省3.45 : 1的平均水平。2014年5月启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援助、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同年6月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成了“信用嘉峪关网”。

三是优化矛盾“大调解”体制,建成嘉峪关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畅通民情民意诉解渠道。变以前的“和稀泥”为现在“依法解决”的矛盾化解方式,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充分发挥“大调解”联动效能,集中化解了一批重点难点历史矛盾纠纷,上访事件和矛盾纠纷逐年大幅减少。从受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数量上看,2013比2012年递减41.5%、2014年比2013年递减22.9%,2015年比2014年递减70.8%,2016年基本保持平稳。

四是拓展养老“大服务”领域,建成嘉峪关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筑老龄人群保障网络。为全市1.8万自愿注册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提供餐饮、家政等亲情式养老服务。目前,通过“12345热线”日均受理老人需求服务1800余次。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为全市高龄、空巢、残疾、优抚、低保低收入等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积极推进居家养老上门医疗,定期在镇、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这种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被中央誉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头雁”和“风向标”。

五是建立标准化城乡社区,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在全面推行社会管理扁平化进程中,按照“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将原有的69个城市社区,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1个新型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将标准化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惠民实事工程,分年度按计划建成48个城乡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1500㎡,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800㎡。同时,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职能下放到社区,主要力量下沉到社区,变被动应对为贴近服务,变分散管理为集约管理,变手工操作为信息化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得到科学布局,社区服务管理快速提升到了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较高层次。

综治防范抓效能,多举措推进社会治理新进展

一是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创新的扁平化管理优势,稳步推进市、区、镇(社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市级综治中心下设矛盾纠纷调处、阳光康复(社区矫正监管)、视频监控3个子中心。区级综治中心分别设在各区机关,对接市级综治中心职能部门开展工作。镇(城市社区)综治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群众信访工作站、法律服务室、特殊人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室、治安联防室。目前,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的指导意见初稿已完成。

二是强化综治信息平台应用。2015年,利用政务专网在各区、镇和全市城乡社区开通了PC终端,与电信公司合作配发“综治e通”手机终端460台。今年,结合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对全市综治终端进行清查,按照新标准分三批配备“综治e通”手机终端537台,覆盖全市政法各部门、综治委成员单位以及城乡社区每个网格。

三是健全综治应急联动机制。健全落实多部门参与的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协调会议制度、防控资源统筹调配制度等,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在情报信息、防范控制、集中整治、治安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形成主要部门牵头负责、协调指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勤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一体化、打防管控一体化。

四是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水平。在全面跟进社会治安重点防控的基础上,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建设。人防上构建社会治安的巡逻防控网,加强公安警力巡逻防控体系建设。调动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建立集“打、防、控、服”一体的群防群治模式。物防上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治安防范,通过改造城市老旧居民住宅小区,加强门禁系统及安全防范设施的升级改造,分批次实现全封闭式管理。对新建居民住宅小区,严格做到安全防范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技防上实施“雪亮工程”,按照城镇道路交叉无死角、主要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要害部位、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主要出入口全覆盖的目标,增加视频监控探头的覆盖密度和广度。心防上搭建了全市心防服务平台,开启了热线服务,对心理危机严重、社会风险等级较高的人员,组建危机干预小组,开展跟踪帮扶。

基层治理抓突围,引领式开辟社会治理新境界

一是理顺基层治理体制。针对新型社区承担原街道和原社区居委会职责的现实,在现有编制、机构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通过定岗、定责、定人、定经费,充实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党建、社区政务、社区居民自治”三个工作模块。结合社会转型和居民群众新期望新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从过去单方面被动服务向全方位主动服务转变,从一般化工作方式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方面转变。

二是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2015年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之一。对网格规模重新明确,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对接。将原有的297个城市网格增加至340个城市网格;三镇17个行政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成117个网格,以村民自治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主。

三是实施标准化智慧社区工程。针对现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数字嘉峪关集成管理平台和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等系统数据不能共享问题,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整合平台系统,力求达到各系统数据一致、共享。合并专业窗口,形成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的集约化,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办事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李开南)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