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安徽 > 正文

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世界一流创新平台

经济网讯 9月13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日省委、省政府、中科院正式印发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 年)》(以下简称“方案”)进行解读。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担任新闻发布人。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绍春发布新闻。吴晓光   摄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发布新闻。吴晓光 摄

据张韶春介绍,《方案》在国家批复的大框架下,将各项任务进行细化,注重操作性,主要有5个特点:一是任务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创新体系。二是制定了重点项目年度推进目标。各重点项目都列出了年度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三是建立了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提出要成立领导小组(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了组织保障。四是完善了政策保障体系。在人才、资金、土地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举措。五是省院合作。方案由安徽省委、省政府、中科院三方共同制定,共同印发,共同推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吴晓光   摄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吴晓光 摄

发布会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介绍,制定《方案》的总体考虑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同时,《方案》也提出了建设科学中心的四大原则,即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和体制突破。

《方案》明确了具体建设任务,包括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建设滨湖科学城。其中,在争创国家实验室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中国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方案》明确了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四大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这就是科学中心建设任务的框架体系,我们也可以简称为‘2+8+N+3’。”吴劲松介绍说,“2”就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实验室。 “8”就是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 “N”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个框架体系是《方案》的核心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任务。 ”

《方案》将把滨湖科学城打造成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并对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根据《方案》,滨湖科学城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和成果转化区,二是围绕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学岛”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三是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建设教育科研区。未来,滨湖科学城将成为合肥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靓丽的城市名片。

按照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将基本建成。(吴晓光  杨小璇)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