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 人间奇迹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她叫塞罕坝。

p69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5期)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

她叫塞罕坝。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但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沿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为什么是塞罕坝?

循着绿色的召唤,穿行在她的林海里,从每棵树、每个塞罕坝人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就是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p40-▲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目前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目前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p42-55 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p43-1

塞罕坝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荒凉寂寞,不计较付出回报,经过几代人、几十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终于建起了今天这一巨大的、宝贵的生态屏障。

p43-2

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以及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发展相关的多种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编:周琦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5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5期封面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