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上海崇明岛如何打造生态岛

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就像是一个悬在上海之外的绿肺,在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中没有走以生态换取经济增量的老路。

63 图中水渠将被改建为公路,但水渠与公路之间的树木将被保留。《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胡巍 摄

图中水渠将被改建为公路,但水渠与公路之间的树木将被保留。《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胡巍 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丨上海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3期)

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就像是一个悬在上海之外的绿肺,在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中没有走以生态换取经济增量的老路。

距离上海中心城区两个小时车程的崇明岛还保持着一片田野风光。过去3年,崇明岛上PM2.5平均值仅为35,森林覆盖率近24%,40多万亩林地占了全市林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已发现7种“1%水鸟物种(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日益成为国际候鸟迁徙路径线上的一大重要驿站。

7月20日,上海崇明区发布《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下称“崇明2040”)草案,确立崇明至2040年的发展总目标: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

保护经济和发展生态间如何平衡?四面环水的崇明岛如何治水和保护环境?以三星镇为代表的乡镇如何在做好土地减量化的同时引入现代绿色企业?

65 崇明区三星镇的一处农场,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平坦、水网畅通,便于规模化经营。《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胡巍 摄

崇明区三星镇的一处农场,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平坦、水网畅通,便于规模化经营。《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胡巍 摄

举全市之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直到今天,崇明仍然是上海不按GDP考核的特例。

2001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崇明岛总体规划。彼时,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全国正在酝酿一场建设高潮,但从那时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于崇明的期待不是招商引资,而是建设生态岛。

16年前的这个定位,在当时确实有些超前。除了被保护下来的崇明本岛外,还有附属岛屿横沙岛,至今保持着完全的原生态。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关于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坚定的目标导向,举全市之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据悉,崇明2040草案在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基础上,将着力优化城乡布局,建设“核心镇、中心镇、一般乡镇、小集镇、乡村”五级城乡体系,打造东平、绿华等若干特色小镇。围绕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今年计划新增生态廊道3万亩。

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表示,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首要的是坚持生态立岛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做好生态文章,大力治水、造绿、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让水更清、地更洁、天更蓝。

唐海龙介绍,崇明广大农村地区正着力打造以“自然生态美、宜居环境美、绿色产业美、乡风文明美、生活幸福美”为目标的农村“五美社区”,村容村貌变整洁卫生、文明有序。同时,积极补上管理服务方面的短板,让老百姓不断提高生态岛建设获得感,积极投身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崇明以生态立岛的理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好生态不能当饭吃”的说法一度广为流传。

曾几何时,崇明岛岛民们的愿望就是“走出去”,到上海挣一所房子,把家人子女带出去。“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曾经是崇明人的写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经济大热,崇明的制造业尤其是家电行业有过一段好时光。2005年上海政府批准《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崇明开始向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关闭大门,从此迈上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道路。

根据崇明区经济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至2015年崇明对纺织、危化、铸造、小钢铁、砖瓦等9个行业做了结构调整,关、停、迁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项目156个,减少工业产值17.3亿元,降低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9.7万吨,腾出土地2198亩,涉及职工5619人。为此,上海市、崇明区拨付了约1亿元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的生态发展典型案例,编入其绿色经济教材,建议全球42个岛国学习。

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曾表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所有项目的推进、工作的开展都要贯彻全生态的理念,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赛事都要成为一个“无烟工厂”,让老百姓共享消费时代的红利,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土地规模化流转创造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如何让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一直是崇明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心。在崇明区三星镇,三星镇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做到了为当地百姓增收。

三星镇党委书记龚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三星镇的经济发展此前很薄弱,账面上的现金不过几十万元,农民家庭年收入不到1万元。没有产业,交通也不方便。在坚持不以房地产项目为出路的发展路径中,三星镇通过土地整治带来了产业的变革。

通过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三星镇已经在8个村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面积从1000亩到5000亩不等,吸引了社会资本的介入。

在崇明区三星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过去高低不平的土地平坦了,灌溉水网畅通,零星分布的耕地成方成片……这些都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三星镇党委书记龚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土地进行规模整合、质量提升后,经营现代农业的民营资本就被吸引过来。土地流转给他们,由他们负责打造生态农业。通常我们要求他们雇佣本地村民,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一份租金,给农场打工又获得第二份收入。”一位在田间打理作物的村民介绍:“通常一亩土地租出去是每年1100多元,和过去种地的收入差不多,但不用干活了。年轻人通常去市区工作,年纪大点的可以在农场打工,每天工钱在百元上下。”

正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区,生态效益又意味着农业产出的附加值效益。

通过减少建设用地等减量化工作,过去的厂房被改建成生态廊道。海棠是三星镇大量种植的特色植物,挖掘提炼海棠花粉等附加值原材料,就可以生产周边产品。该镇党委书记龚霞还介绍:“建设生态廊道并非通常意义的植树造林,而是通过林与景的结合,突出能步入的特性。人走入林中赏景,就可能产生经济效益。比如廊道中的海棠花,花季美景吸引游客到访,补充崇明旅游的新风尚,带动旅游消费,发展出林旅结合的新形式。”

根据以往国际生态岛的经验来看,旅游业一向被视为生态岛最重要的增长点。崇明岛的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崇明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崇明全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旅游直接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用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三大岛崇明岛做对比(编者注:第二大岛为海南岛):2014年大陆游客在台湾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42美元(现在约合人民币1615元),2015年游客在崇明消费仅为每人每天198元。如何把大多数当天来回的“潮汐客”变为“过夜客”,是崇明区各乡镇都在努力的方向。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任顾守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土地整治,可以重新发现土地的价值。在生态好的地方,土地整治可以是多功能的,通过工业用地减量化,获得资金补偿;通过试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河道疏通、生态沟渠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切实用生态惠民。

上海垒锦环境科技中心董事长施大钟是从岛外回到岛上的崇明人。他在三星镇流转了5000亩土地,长期聘用的农民工有50多人,每人每天的工资约180元。

施大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作为从小生长在三星的本地人,回家乡干事业一直是他的期望。目前,三星镇农村生产队长年龄平均76岁,干活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搞土地流转,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想通过探索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让城市中的年轻人主动来农村就业,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施大钟说。

(本刊记者胡巍对该文亦有贡献)

——————————————————————————————————————

2017年第3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3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