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证监会对“变脸公司”检查已开始 股市还敢造假吗?

让金融回归本源,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佳路径。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1期)

上市公司业绩中报即将集中发布,不少公司“业绩变脸”戏法再度开演。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其一,这说明许多上市公司还是不老实,利用“发布预期”拉高股价,挖坑套散户;其二,上市公司现在还敢造假真是“作死”,不怕刘士余把它们罚得倾家荡产吗?或许正是害怕,它们才不得不把原本打算长时间“蒙下去”的财务数据尽快如实披露。

据媒体报道,证监会对“变脸公司”的检查已经开始了,估计会有“倒霉蛋”。我们耐心地等一等,股市“大净化”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阵痛,但这会大幅增加中国股票市场的确定性。如果财务造假现象被彻底铲除,将会展示给我们一个规范的、真实的股市,尽管也会有股价大起大落,也会有一些公司被踢出股市,但最起码少了欺诈和挖坑。

所以,我们真心欢迎坏的东西充分暴露它的坏,当把坏东西看清了也就可以躲开了,期待刘士余领导的证监会能够把中国股市暴露出来的坏东西净化掉。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要坚持对的方向,每天、每月、每一年都有进步,不断地看到股市造假者、操作者被揪出来,那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就会大幅提升。不是这样吗?公开报道显示,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资金已开始大幅提高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股市治污已经取得了些许成就?毕竟,污染的水塘是招不来水鸟的。

前一段,央行两次“收短放长”的操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结束了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而且已经出现回落的迹象。但最近,货币市场利率再次攀升,7月31日交易所国债回购的隔夜收益率居然升至6%以上,这对股市行情而言,当然是件很难受的事情。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通往实体经济的唯一通道,如果央行真心希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那就没有理由总试图不切实际地拉高货币市场利率。

事实上,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笔者现在一点也不担心证监会,因为他们的“治污”工作正在不断作为,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最大的担心依然来自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这甚至已经是中国股市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最近有说法称,中国金融“脱实向虚”已经大为好转,而且从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去寻找佐证。笔者不认同这样的说法。统计数据不能说明问题,历史地看,央行公布的贷款数据无非是对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来也没有看到贷款跑到其他什么地方去,那为什么中国金融依然会“脱实向虚”?再者,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的背后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存贷款期限错配”,这个错配实际就是杠杆,就是金融风险。

所以,关键不是统计数据中多少贷款针对实体经济,而是这些贷款背后有没有错配。为了维系同样规模的贷款,短期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采用的金融方式越来越复杂,中间环节的资金掮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金融深度”,笔者对此坚决反对。金融市场创新也好,金融管理也好,搞得很复杂只能自缚手脚。让金融回归本源,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佳路径。

——————————————————————————————————————

2017年第3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3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