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南通如何定位上海“北大门”

产业对接分工互补,两地共建产业园区接纳上海企业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去年11月参加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今年2月参加江苏省人代会时均指出,南通作为江苏发展的“潜力股”,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大文章,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照普 | 南通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8期)

责编:赵泽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去年11月参加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今年2月参加江苏省人代会时均指出,南通作为江苏发展的“潜力股”,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大文章,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今年5月16日,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南通建设上海北翼门户城市,从省级战略层面推动,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南通打造上海“北大门”决策出炉前,沪通两地的产业对接和互补发展就已有显著进展。决策出台后,南通市的措施和动作接连不断。

南通早就有个上海梦,追随上海14年终圆梦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会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上海和南通。

南通早就有个上海梦。2003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印发《接轨上海工作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接轨上海工作由民间自发走向政府推动。

自此,南通的发展定位经历了“接轨上海—北上海—上海北—上海北大门”的变迁。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告诉记者,“南通,南通,其实是‘难通’,向南不通。过去因为长江天险和体制问题,南通连一条通上海的铁路都没有,所以经济发展缓慢。”

交通设施和过江通道建设是沪通两地接轨的基础。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开工建设,南通将加快构建和上海快速对接的铁路及公路网。为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沪通长江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沪通高铁预计将于2019年开通,上海和南通之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过江通道。

上海这扇北大门如何建?刘志彪说,这是两地协调合作的事情,但当务之急是基础设施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如尽快开通高铁,将上海至南通之间的时间压缩在半个小时以内。

与之相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未来上海将与南通、苏州、无锡等地区构建“1+6”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同时,逐步推动上海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这将加快上海有关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南通等周边城市和区域转移,加快沪通两地融合发展的步伐。

对此,南通市长韩立明指出,南通将在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进程中建设上海“北大门”,抢抓上海“1+6”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有序承接上海功能疏解,追求外部形象和内在水平向上海看齐,打造与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相配套的Ⅱ型大城市。

南通媒体人张海燕说,南通与上海自古就一脉相连,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南通就是上海的一部分,14年的贴身追随,两者终因密集的过江通道“鹊桥”的搭建而喜结连理、融为一体。

“大树底下不长庄稼,但会长好碧螺春”,沪通产业对接分工互补、协同发展

2009年8月,一位中央领导考察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时,向上海振华港机 (集团)公司总裁管彤贤提问:上海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南通来?管彤贤回答说,南通不仅长江岸线资源丰富,产业配套好,而且劳动力素质高,政府服务效率高,振华是被南通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而来的。

这是上海制造业不断向南通转移的根源所在,也是沪通两地产业分工、错位发展的缩影。刘志彪说,南通未来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它需要把上海作为总部基地或中国跨国企业总部地区,而上海则可以顺势而为建设国内价值链龙头在本地的总部经济,并把一些不便于在本地发展的制造业放到包括南通在内的其他地区。

基于这种思路和加快推进“上海北大门”建设进度,今年4月27日,南通市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为主题的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旅游、高端纺织、船舶重工、新能源技术、农产品等领域与上海达成深度合作。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认为,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是建设上海“北大门”的书面表述,其内涵就是建设生态之门、产业之门、创新之门、文化之门,使南通这扇“北大门”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齐、与上海匹配,根本路径就是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对接服务上海的新格局。

对于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具体推进路径,陆志鹏说,重点是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以点带面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

“三港”指南通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和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的三重角色定位,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三城”是指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和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构建基本与上海水平相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基地”是指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构建与上海协同发展的产业高地。

江苏省社科院何雨博士对记者说,“大树底下不长庄稼,但会长好碧螺春”,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龙头老大和一棵参天大树,它不适宜搞制造业和农业,但可以发挥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种好“碧螺春”。而南通则可以反过来,两者就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分工,这种生态结构使得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分工协作、相得益彰。

两地共建七大产业园区,从上海搬来350亿投资

事实上,上海南通两地在区域经济上早就有良好协作。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超高层建筑(29层以上),每100幢中有15幢由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南通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合作;南通还是上海优质农副产品的保障基地,有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在南通提出建设“上海北大门”之后,沪通产业合作的模式和进展如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沪通产业合作的三种模式已见端倪:一种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在产业融合领域,推动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成为亮点。目前南通共有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7个合作园区,先后从上海吸引或“搬”来亿元以上企业近百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被称为沪通产业合作的“七朵金花”。

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高管黄帅说,自从2010年签约落地南通以来,和南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经过几年建设,科技城已成为南通产城融合的典范,园内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河道水系已全部完成,配套住宅城和商业设施均已完工,也落户了长江智谷、智翔等不少科技研发类的优质项目。

在沪通产业融合发展上,通州重点建设了南通国际家纺城、南通高新区等六大载体,成为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先后吸引13家世界500强及“中字头”“国字号”企业落户,累计实施10亿元以上制造业和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52个。

据了解,南通市计划将行政中心东部一块沉寂多年的地块开发为中央创新区。这块规划范围为17平方公里的地块,将建设为集聚南通优质创新载体的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首批4个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

在南通市长韩立明看来,建设“上海北大门”,首先要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机遇,搭乘上海创新“便车”“快车”,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等,从而使“北大门”的外在形象与上海相匹配、内在水平向上海看齐。

————————————————————————————————————————

2017年第2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2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