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谁解普惠金融信任短缺死结?

显 堂 文 语

文| 文显堂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开始期待用普惠金融来消灭贫困。

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倡导各国金融机构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就颁发给了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

近年来,虽然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在中国,2015年末,农村地区拥有助农取款服务点99.75万个,覆盖村级行政区53.49万个,覆盖率超过90%,但实际上作为贷款这一传统而重要的金融产品,其覆盖率却比较低。即便是城镇的小微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贷款难、融资贵的困境。

那么,推行普惠金融为何那么难?追问起来,根子在“信任”的短缺。银行和其它各类金融机构对那些需要普惠金融服务的人有着习惯性的不信任,将其看作容易亏损的领域,没有商业前景,无利可图。

面对这一难题,人们自然会想到通过加强普惠金融的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来增强普惠金融的信任度。然而,贫困者连信用记录都没有,信用体系对其有何意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又有何用?只有他们享受普惠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对他们才有实际意义和作用,但最终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真正愿意为穷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不过,政府完全可以解开普惠金融信任短缺的死结。普惠金融信任度的高低,关键在政府的扶持力度。国务院2015年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要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今年,国务院又明确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规划,各地政府也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规划和措施。毕竟,金融机构不见地方政府的扶持规划和措施,普惠金融信任度难以提高,自然就难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各级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就经济收益而言,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不仅无法获得高收益,还有可能出现亏损。因此,为了让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政府须实施优惠政策来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既可给予税收减免,也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这或许是提升普惠金融信任度最快的方式。同时,各级政府应帮助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拓展市场,提升其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并制定风险防范机制。

另外,还应大力表彰为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通过表彰先进,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消灭贫困,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获得消费者信任的无形资产,实现共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