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时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机不可失

中国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宝贵机遇,可致力改进的环节还很多。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6期)

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6月27日在大连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一主题设置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潮流,体现出当前国际社会共享技术创新机遇、共克技术创新挑战、共同实现创新发展的主流愿望。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各项技术的融合,这场方兴未艾的革命正在颠覆诸多产业现有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实现多领域融通,重构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文明史中类似这样影响广泛且深远的革命性变化,可谓百年一遇乃至千年一遇。

中国必须抓住这一极为难得的“弯道超车”历史性机遇。鉴古可知,一方面,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固然不易,但每逢工业革命发起之初,由于先发国家较难摆脱路径依赖等原因,后发国家可以相对顺利地实现转型并赶超;另一方面,跟跑国家一旦错失颠覆性技术变革的先机,那么由于发达国家所占有的先发优势等原因,跟跑国家不仅很难再在技术进步平滑时期实现赶超,反而还会被先发国家(包括新的领跑者)进一步拉大领先距离。

很多新兴国家都已经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中国在所有新兴国家中的表现更是一马当先。仅以专利申请为例,去年11月,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单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万项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时对此评价称,“这一记录反映了‘非凡’的创新水平”。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的全球排名进一步提升至22位,中国是唯一连续两年进入前“25名俱乐部”的中等收入国家。

但中国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因为按照创新理论首倡者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某种潜在利益,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潜在利益”,那么很显然,在一个由于沉重历史包袱而依然存在诸多制度性障碍,因而妨碍创新者收获潜在利益的转轨经济体中,创新活动最起码是受到了原有体制惯性一定程度的抑制。

因此,中国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宝贵机遇,可致力改进的环节还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常被解释为中国经济增长与效率提升的重要来源,但不可否认,这一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仍在相当程度上受限于国有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的歧视性供给,以及私有产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缺陷。

所幸当前各项“补短板”举措正加速推进,例如,关于对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制造2025》,李克强总理专门强调对所有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此次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再次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而包容性增长的主旨,就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希望中国不负历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017年第2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2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