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论道 > 正文

张春银:盐碱滩地“拓荒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刘照普)6月30日,记者听说江苏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海蓬子作为植物盐生产原料,生产出的优质低价海水蔬菜植物盐产品被中国盐业总公司授权经销、销量喜人,一时间大量业内人士和记者慕名来到该公司参观走访。在与该公司董事长张春银交谈中发现,这种植物盐产品是他在深入治理盐碱摊地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一款副产品,类似这样的产品非常多,均受到市场热捧。

张春银展示最新研制成功的植物盐产品

张春银展示最新研制成功的植物盐产品

20多年来,张春银由一名厨师转身钻研盐土农业开发与治理,一直孜孜不倦、埋头苦干、投入巨大,他以一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坚守在中国盐碱滩涂治理的最前线,曾被全国文明委评选为中国好人,也被中组部和科技部树为先进典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土壤学专家赵其国对张春银的这种精神感动,亲自挂帅在张春银行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亲自指导和参与张春银的治荒治盐碱事业。他夸赞说,“张春银舍弃原有收入丰厚的职业,毅然决然地投身盐碱滩涂治理,他以个人力量完成了很多科研机构都完不成的巨大成绩,先后成功试验并完成对内蒙古查干淖尔等地盐碱滩涂治理,配合国家冬奥会工程即将完成河北省安固里淖10万亩盐碱滩地治理,他砸锅卖铁、抛家舍业,以个人力量支撑起一项项盐碱地治理工程,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售,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成绩巨大,贡献卓著,让他倍受感动。

张春银所治理的绿色覆盖的盐碱地

张春银所治理的绿色覆盖的盐碱地

据悉,20多年前,张春银就带领一帮人,以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在不适合生长庄稼的盐碱地上,大力度推广种植自己选育出来的碱蓬子、海蓬子等盐土农作物,一举获得成功,既改良了土壤,使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肥沃良田,又顺带生产出来有益于人们健康的一系列海水蔬菜等产品。如今,那些从盐碱地里收获的海蓬子,张春银还将其作为植物盐原料提供给一些专业盐类生产厂家,让人们真真切切吃上了优质低价的植物盐。

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公司研制出的绿苑海蓬子1号

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公司研制出的绿苑海蓬子1号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个耐盐碱“绿海碱蓬1号”和“绿苑海蓬子1号”的种子,还先后培育出了10多种耐盐碱蔬菜和特种经济作物,拥有了7项国家专利,6项田间操作规程,10余种深加工产品,通过了5项成果鉴定。他培育出的海水蔬菜“绿苑海蓬子1号”“绿海碱蓬1号”,在原产地批发就10元一斤,已出口至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被国内100多家盐碱地绿化、盐湖生态治理和科研院所购买。

江苏盐城这个苏北城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张春银就是盐城人,从小在盐碱地上长大的他,就知道盐碱地长不出东西,自家的地里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因此,粮食收入很少,挨饿是他小时候的深刻记忆,所以自从小时候他就幻想,希望能够把家乡的盐碱滩涂治理好,如果治理好了这些盐碱滩地,能够种庄稼了,他就不会挨饿了。长大后,他不仅将自己的小时候梦想当真,而且还想将他的这种梦想从家乡盐碱地一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当他听说国外治理盐碱地成功,还因此兴起了“盐土农业”后,就萌生了“我要让家乡的盐碱地也成宝、将全中国的盐碱地都治理好”的想法,并因此自费出国远赴数十个国家考察,高价购买回种子后,进行精心选育栽培,历经10余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成功试制出了国家级的专利产品和用于盐碱滩地治理的种子。

张春银所治理的一系列盐碱地中的一块

张春银所治理的一系列盐碱地中的一块

张春银的人生颇有戏剧色彩:20岁当厨师,30岁做老总,40岁改行成为农民。如今,他是江苏盐城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科技特派员,有人说他的行为是敢于创新,也有人说他是在“蛮干”。他把经营餐饮赚的钱,拿出来一头扎进了盐碱地,在古淮河的入海口承租了一片2000多亩的盐碱滩涂,签订了30年的租赁合同,风餐露宿开始搞起了他的试验。白天一身泥土,两手碱花,夜晚独居荒滩,他有时觉得自己过的就像个野人的生活。曾因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他四处求教,经常被挡在研究机构的门外,他不断试种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要培育出能在当地用海水灌溉的植物,甚至是蔬菜。可这谈何容易,第一批撒下的种子,让风沙一口气刮出去老远,看到有的苗长到了几十公里外,他真是哭笑不得。第二次知道了种子要深埋,但长势并不理想。

张春银将自己几千万元的积蓄花光了,欠着工人的工资发不出,他想到了家里的房子,可哪敢张口啊,本来全家就一致反对,实在没有办法,他瞒着爱人把房子偷偷拿到银行去抵押,去贷款,后来贷款也用完了,他一遍一遍地安慰爱人,明年就好了,明年,明年,十几个这样的明年就这样过去了。

执著的张春银决定“自力更生”。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夜以继日地钻研;还远赴国外走访考察,两年时间就去了西欧、北欧、东南亚的14个国家,引进许多耐盐作物品种进行试验对比,希望选育出适合中国沿海滩涂的耐盐碱作物。

困难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张春银从美国一环境研究所花费巨资购买的海蓬子种子,回到国内的盐碱地上只有3%的发芽率,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3年。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他的所有家产几乎都被消耗掉,同时期有一些企业和他一起尝试,但一个接一个全部放弃。“说得好是坚持到底,说得不好就是一意孤行。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去吃这个苦。”妻子肖玲说。

就在张春银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中国土壤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被张春银的精神打动了,看到了他对盐土农业这份痴迷和热爱,自愿担任起张春银的科技顾问,并领衔在江苏盐城建立了全国首家沿海盐土农业企业院士工作站,帮助张春银继续研究和开发盐土农业项目。在赵其国的帮助下,张春银的种子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后,取得了重大突破---海蓬子的生长周期从220天缩短到120天,原先只有2个月的鲜菜采摘期提高到7个月,亩产量从800公斤提升到2000公斤。

如果仅仅是办一家企业,张春银已经逐步做到扭亏为盈。但他又有了新的追求——把更多的盐碱荒滩改造成绿色田野。看到白花花的盐碱地上能长出绿色植物,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同时,这也给土地盐碱荒漠化现象的改善带来了希望。“我国盐碱地的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近2亿亩,海蓬子等耐盐植物的种植,对我国广大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及三农发展意义重大。”赵其国院士说。

张春银与专家考察团队在绿色覆盖的盐碱地上合影

张春银与专家考察团队在绿色覆盖的盐碱地上合影

2009年,张春银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查干淖尔湖开展公益性环境治理,截至目前,以志愿者身份,无偿提供了数百吨种子,扩种“绿海碱蓬1号”,一举获得成功,让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重新覆盖绿色,并且生态极大改善,又出现了湖泊和各种鸟类,让这里的牧民兴奋不已,也使张春银真切地看见了自己最初儿时的梦想并不遥远。此后,一次次的成功,让他的“盐土农业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进入了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十二五”规划。

2013年,江苏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签订10万亩盐湖改造项目,2016年1月8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武卫东市长主持召开张北县“安固里淖盐土生态农业与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园”建设工作专题会办会,市县多位领导出席,听取了张春银的情况汇报,提出了项目建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谈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对他公司的支持,张春银脸上露出笑容说,张家口市武卫东市长对园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该市会全力支持安固里淖盐土生态农业与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园建设,这是一个生态效益突出,科技含量很高,产业特色显著,规划理念先进的好项目。要求张北县要认真遵循县政府与绿苑公司签订的协议。新任县委书记、县长没有不理旧帐,一直在一线上支持企业发展,可以发展风光互补,再加光农互补,光草互补,安固里淖以生态治理为特色的新能源示范,就是以恢复草场为主。张北县政府会坚定不移地履行与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重视支持盐土农业。其次,积极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让绿苑公司扎根在张北,发展壮大做强,成为安固里淖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春银告诉记者,河北省的安固里淖盐湖距离北京市直线距离仅143公里,被称为“首都头上的一盆沙”。现在,7.5万亩的盐湖治理非常成功,已经实现绿色覆盖,他有信心到2020年实现对10万亩干涸盐湖的绿色覆盖。

张春银不想过多谈及自己所经历的失败和挫折,只是几次低声感慨这条路“走得太辛苦”,他说他不后悔,”人一生能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非常难得,他愿意为盐碱地改良奉献一切“。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