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达沃斯上科技秀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贾璇 达沃斯现场报道) 6月27日至29日,世界经济论坛第11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在辽宁大连举行。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中,来自80多个国家的2000余位代表围绕推广以人为本的技术、引领持续再创造、创造可持续系统,以及应对地缘经济变化四大议题展开200多场讨论。

为呼应会议主题,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元素亮相本届达沃斯论坛。

自动驾驶飞行器

无人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无人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在嘉宾入口处展出的大型国产无人机,其原型是广州生产的EHING 184型自动驾驶飞行器,续航时间达半小时,提供中短途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力量。

《编号05049的猪》

猪书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一本名为《编号05049的猪》的书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在本届达沃斯第四次工业革命生物实验室展示区,一本名为《编号05049的猪》的书吸引众人眼光。据介绍,这是艺术家 Christien Meindertsma 花了三年时间,来追踪一头编号为 05049的猪所加工而成的所有产品。在被屠宰后,这头猪的各个部位被运往世界各地;而且由其所制成的产品也令人惊讶:弹药、相纸、心脏瓣膜、刹车片,甚至还有口香糖。在本书中,作者将这头猪进行了重新切割,并1:1的真实比例展示了与其相关的所有产品。

人机PK又一战

华为悬浮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华为悬浮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此次展出的华为悬浮球为大家展示了机器人手臂的精准和灵敏。据工作人员介绍,人的大脑向胳膊发出指令需要10毫秒,而此款机器人的反应速度却仅需1毫秒,是人类的10倍。

蘑菇“种”出墙

真菌砖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真菌砖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真菌砖块是由木材、活体真菌制作而成的,重量极轻。神奇的是将有活性的真菌砖放到一起,它们会生长真菌细胞并且会自行粘连,不仅能够浸润、渗透并缠绕住任何与其接触的东西,甚至还能进行消化。它们拥有塑料一样的可塑性,还能被加工成复合材料或硬质泡沫。真菌砖块在搭建时不需要使用黏合剂,进行模块化设计后,几乎能完成任意类型的建筑组合或结构。

彩色的“便便”

彩色便便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彩色便便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2009年,剑桥大学的7位大学生利用暑假,发明了合成生物学的实验仪器,他们通过使用标准的DHA序列——生物积木,成功改造了细菌。从现有生物体中复制的基因,自行设计了生物积木,将其插入大肠杆菌,成功培育了能够分泌肉眼可见颜色的细菌。

实验人员预计到2039年,我们只要去超市购买一瓶普通的益生菌酸奶,就能回家进行个性化疾病监测,酸奶中含有的chromi细菌会在内脏器官中建立菌落,并检测各类疾病的化学提示信号,如果探测到疾病,就开始分泌相应颜色的排泄物。这就是此次展出的彩色“便便”自测方法。

让动物来帮助人类恢复健康

电鳗心脏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电鳗心脏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设想将各种动物器官与人体组织结合,去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此次展品中还有利用电鳗器官生物打印的除颤器官,当其意识到患者即将心房颤动或心脏骤停时,便能立即向心脏释放电流,使其恢复至正常的节律。目前它还在研发状态,期望未来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目标。

另外,还有一种利用响尾蛇肌肉的力量与震动的器官,它能帮助囊性纤维化患者释放呼吸系统中的黏液,并经胃部消化后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

人类想生出海豚?

生海豚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人类生海豚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如果可以的话,女性会考虑一个非人类物种吗?《我想生海豚》板块里设想,未来合成生物学能够造出海豚和人类的嵌合胎盘,如此一来,女性就可以拯救一种濒临灭绝的海豚物种——夏威夷毛伊海豚。

生物实验室“向2017年迈向美好新世界”进行了展望:科学家们正利用CRISPR技术培育人猪嵌合体,以解决全球移植器官短缺问题;拥有三位父母亲的婴儿出生,通过用三位父母亲的DHA来培育婴儿能避免致命性的基因疾病;首个基因驱动系统正处于实验室测试阶段,该系统能使某个基因在整个物种中扩散。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