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同行共赢,继之久远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0周年大庆之日。全球心念民族复兴伟业的同胞,无不为此欢欣鼓舞。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5期)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0周年大庆之日。全球心念民族复兴伟业的同胞,无不为此欢欣鼓舞。

20年写就的华彩篇章难以尽数。其中,香港在这20年间迭克金融风暴、禽流感、“非典”等危机,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突出地位,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而中国内地在这20年间更是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堪比奇迹。

内地与香港双双取得的卓越成就,离不开融合产生的更紧密关系。譬如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例,实施以来两地已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来自香港贸发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约有13%的出口货物(总值2670亿美元)及16%的进口货物(总值2470亿美元)通过香港处理,而香港约有60%的转口货物来自内地。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及中国内地市场大门的地位更加巩固。

再如,以“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即将推出的“债券通”为例,经由这些安排,合理增进的人民币跨境有序流动,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内地资本账户开放具有显著助推效用,而且香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将通过两地金融体系更紧密的联系,为人民币定价(利率、汇率)提供更贴近的参照体系。

不胜枚举的共赢案例自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内地与香港分工、协作、融合、互利的强大驱动力,除了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还在于两地比较优势相互补充,产业升级相互衔接,其中内地市场广阔、物产丰富、人力充裕,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相对短缺,而香港的禀赋则正与之相反,因此,通过要素流动与优势互补,两地共赢势不可阻。

置身香港回归20年后的今天,两地融合既已站在更高起点,必将取得更大突破。这种呼之欲出的更紧密融合态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因为香港目前95%的经济产出来源于服务业,其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必然是进一步深耕高附加值的金融、贸易、航运、法律等增值型服务,这些服务无不需要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而中国内地作为当今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体量且与香港同属一胞的大型经济体,恰可成为其最理想的目标市场与发展腹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过去不会,今后也不会被个别杂音所干扰。香港特区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成功当选的竞选口号是“同行”,她在受访阐释其具体含义时亦提出,要增强香港特区与中央和内地的联系。由此可见,携手同行,一心共赢,不仅是两地同胞对香港回归20年历史的精要解读,更是对香港与内地继之久远的美好愿景最普遍的期许。

——————————————————————————————————————

2017年第2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2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