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悦读】中国最大的泡沫在哪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然而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累积、外贸出口遇阻、股票市场融资功能丧失、制造业外移加剧、实体经济困难重重……这是我们要的中国经济,还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3期)

p86

《老钮锐评》(全四册)

推荐指数:★★★★★

作者:钮文新

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钮文新

中国第一代专业财经记者,现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著名经济学家。曾作为总编导,制作大型电视专题片 《走进国债》 《金融风暴》和《资本市场》。

“这些年对中国经济伤害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污染’。

各国都在尽可能地‘拖与熬’,尽可能确保自己‘不在其他大象倒下之前倒下’。

我们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而绝不能落入‘强者规则’,因为那是陷阱。”

中国最大的泡沫在哪儿

钮文新

实体经济已快托不住金融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中国财经界“官学”将注意力再次聚焦到已经严重“脱实向虚”的中国经济。大会发言中的一句话让我极度敏感:“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使得金融体系不断膨胀,原本为金融之本的实体经济,却已快托不住金融。”

我为什么会对此话极为敏感?历史地看,几乎所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无论是墨西哥的债务危机,还是日本的楼市泡沫危机,乃至东南亚的货币危机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尽管泡沫的触发点各有不同,但根本只有一个:金融的过度发育挤压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而实体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托不住金融的贪婪,金融为了更多收获渐趋微薄的财富而大幅增加杠杆,最后金融泡沫破灭。看看中国今天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金融脱实向虚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指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金融领域存在着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还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警示:“高杠杆率和低生产率的组合,蕴藏着高风险,危机还有可能不期而至。”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中国金融业当前面临六大风险:脱实向虚风险、金融业偏离主业风险、公司治理失效风险、激进经营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他说:“脱实向虚风险,这对金融业来说是事关行业方向的根本风险。金融业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循环,最后必然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只能由财政买单。”陈文辉指出,2016年中国的国有企业净利润为23158亿元,而同期金融业的净利润为20286亿元,两者大致相当,这个数据可以说明金融业经营得很好,但也说明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的风险存在。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则指出,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化有合理的一面,但关键是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会带来负面影响,积累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导致风险的相互传染甚至金融市场的相互踩踏。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各类新金融、类金融和准金融遍地开花,五花八门。”

金融改革“跑偏”

这些当然是非常严重的风险现象,但仅仅是现象,我管这样的现象叫作“金融机构扭曲”,也就是分配财富的“货币金融”爆炸式膨胀,而创造财富的“资本金融”却在不断萎缩。这就是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所说的“金融脱实向虚”。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金融脱实向虚的原因何在,很遗憾,金融大佬们并未就此给出判断。

我认为,中国金融脱实向虚是机制性的,这与金融改革“跑偏”密切相关。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构建的“利率双轨制”,就非常严重地引导着中国金融脱实向虚。一段时间以来,在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被严厉管制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大幅拉高货币市场利率,这必然相应提高货币基金收益,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倾斜于货币套利投机,这就是典型的资金空转,必然拉高全社会的金融成本,拉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只见现象,不见因果”,这是中国经济管理者面临的大问题。现在,更多的人将问题引向监管,是不是有监管的问题?当然有,但在我看,更多的是“金融改革跑偏而导致的机制性问题”。比如,汇改过程中出现的“金融锁长放短”的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基准利率多轨制”的问题,这些都在有意无意或无形之中摧残着中国金融和经济肌体的健康。所以,我们一直希望中国金融管理者认真梳理金融机制,铲除导致“金融脱实向虚”的基因,扭转中国金融结构,让创造财富的“资本金融”更多地发育,而不是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容忍或鼓励货币套利,任由“货币金融”爆炸式膨胀。

(本文节选自本书正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编:周琦

——————————————————————————————————————

2017年第2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2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