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思考中国金融:缘何“脱实向虚”?如何实现“弃虚入实”?(3)

无论如何推进金融改革,都必须遵循“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原则,这是一切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偏离这个根本目标,一切金融行为将失去意义。

资本市场安全是中国最大的金融安全

钮文新

近日,新闻报道称,银行行长搞不来资金,不敢放贷。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噩耗,中国实体经济的又一个噩耗。

按照中央的要求,金融“弃虚如实”就必须“疏通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笔者认为,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就是资本市场,而且存在唯一性。这里指的资本市场包括:股权资本市场(股市+直接股权投资)和一年期以上的债权资本市场(债市+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当然,资本市场中的核心一定是股权类资本市场。第一,只有股权类资本投资是面向未来的投资,所以它关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关乎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第二,中国债务率过高,进一步扩张债务势必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而中国债务率也只有依靠股权资本扩张予以平衡。

如果我们在搞清这一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观察中国金融市场的变化,就一定会发现,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严重受损,实体经济获取资本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与之相对,货币市场空转套利、监管套利、关联套利大行其道,高速扩张。笔者认为,这是中国金融结构的严重扭曲,是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关键因素。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货币空转、资本萎缩”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论述过其间的“五大诱因”:汇率改革过程中,货币政策长期“锁长放短”,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长期维系不到位状态,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监管套利大爆炸,商业银行失去长期稳定的存款,并推动了中国金融短期化骤然加速;金融自由化约束了监管之手,导致各色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和各色金融、准金融交易市场纷纷出现,它们对市场资金的争夺,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金融短期化进程等等。

明了上述逻辑关系后,笔者认为,一切有关金融安全的举措都必须围绕资本市场安全展开,这是一切金融改革、金融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反,脱离资本市场需求的一切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都是“无的放矢”。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金融资源通往实体经济的唯一通道就是资本市场,其他金融行为都是辅助性的,都是为资本市场发展服务的。因此,金融改革也罢,金融安全也好,绝不能脱离资本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经济的一条基本逻辑线——破坏资本市场健康就是破坏实体经济健康,就是掐断中国实体经济资本补给通道,就是对中国经济的犯罪。

中国的金融现实是,银行存款被货币基金大量吸附,变成高价而短期的同业存款,以致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愈发严重,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大,短期资金需求量骤然提高却得不到充分的满足,长此以往,银行中长期信贷将大幅减少,资本市场力量弱化。债券市场在没有长期资本支撑的情况下,不得不靠杠杆去支撑现有规模,而在金融去杠杆并收紧货币的条件下,价格不断下跌,收益率不断上涨,今年超过2000亿元的发行搁浅,而且发债成本大幅提高,这不是资本市场弱化?再看股票市场,连续10年,每年股票市场的资金存量不断萎缩,2015年一段时间里股市上涨,实际上依靠的是杠杆。还该说说那“悲催的”5万亿元创业投资,不仅不足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2%,而且投资期限容忍度大都只有3年,仅为发达国家的1/3。相对而言,货币投机资金有多少?膨胀速度多高?随便看看统计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如此金融格局,实体经济如何存活?

怎么办?当然有办法。过去已经说了很多,已经说得很累了。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

2017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