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法治 > 正文

未成年人非紧急救助热线96156开通

法制晚报讯(记者 陈斯)北京市“96156”未成年人非紧急救助保护热线已正式开通。该热线将承载本市大部分困境未成年人事件信息受理、咨询工作。

此外,记者从北京市民政部门了解到,因找不到监护人长年滞留在京的未成年人有望解决户籍问题,避免成年后无法就业、结婚等正常融入社会。

政策

未成年人遇家暴虐待 可拨打96156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民政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教委、市公安局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昨天启动,北京市“96156”未成年人非紧急救助保护热线昨起正式开通。

该热线将承载本市大部分困境未成年人事件信息受理、咨询工作。同时,本市将在西城、通州、丰台等五个区开展未成年人紧急庇护安置试点,未成年人紧急庇护救助将交由街道(乡镇)开展,实现就近庇护安置。

根据市民政局相关文件,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需要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关爱的儿童。

而困境儿童则可分为四大类,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城乡低收入家庭儿童等;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的儿童,主要包括孤儿弃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儿童等;因罹患重病或身体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主要包括残疾儿童、重病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因其他特殊原因导致陷入临时困境的儿童,主要包括打拐解救儿童、临时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等。

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摸排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10618人,其中城乡留守儿童433人,困境儿童10185人。

如今,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有了更加畅通、便捷的保护渠道。依托原有的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从昨天开始,该热线搭载了未成年人非紧急救助保护功能。

市救助管理中心调研员靳林德介绍,所谓的非紧急救助,就是除了拨打110以外的一些非紧急情况,“打110通常是紧急事件,比如发生家暴、虐待、遗弃等行为,伤害到了未成年人身体。而如果发现有未成年人缺乏合理的监护,造成未成年人陷入困境,都可以拨打96156反映,由专人进行登记后,派发到相应属地的救助站,届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社工等会第一时间开展救助工作。”

五区将试点未成年人紧急庇护安置

今年,本市将探索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下沉途径,拟在西城、通州、丰台等5个区开展紧急庇护安置试点,将未成年人紧急庇护救助交由街道(乡镇)开展,实现就近庇护安置。

靳林德表示,目前本市未成年人救助工作主要依托于各区救助站,而这些救助站主要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安置工作,位置也相对比较偏远。而对于需要紧急庇护的未成年人,包括陷入困境、遭受家暴等情况的老年人、妇女等,救助工作在原则上要靠近社区,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尽可能在社区内解决救助问题。“比如家住新街口,遭受了家暴,可以就近到社区的紧急庇护安置点求助,而不用大老远跑到陌生的救助站去。”

“当然也不见得一定要在社区,也可以依托于乡镇、街道,建立紧急庇护安置试点,辐射周边的社区。从目前来看,真正需要进入到庇护场所安置的人员数量还不是太多,紧急庇护安置点的数量还有待下一步调研之后再确定。”那么,紧急庇护安置点将有哪些人员配置?靳林德表示,有几类人员必不可少,社工、律师、家政人员等,“当然也欢迎心理咨询师、教师来介入庇护过程,形成合力帮扶。”

以西城区为例,今年西城区拟开设两个紧急庇护安置点,其中一处位于什刹海地区。据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负责人张潇介绍,西城区的紧急庇护安置点将配备孩子的起居室、食堂、儿童活动空间、洗漱间等生活设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庇护点的具体位置还在进一步规划当中。

困境儿童档案  一年更新四次

对于已经摸排出来的10618名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每人的基本情况都已进行了详细登记,实现了一人一档。除了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外,困境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情况、困境未成年人的身体伤害与卫生健康、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项目都有档可查,并评定了风险等级。通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帮扶项目,以区为单位,将每一个对象分别由全市14个社工事务所对接,并落实到每个社工事务所的责任人,逐户开展对口帮扶。

以西城区为例,该区974名困境未成年人由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对接。据该事务所负责人张潇介绍,社工们将困境未成年人的困境程度由高到低分为红色、粉色、黄色、绿色4个级别,其中红色档为亟须解决的对象,将第一时间开展帮扶工作。根据每个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特点,派出一名专业社工进行帮助。靳林德说,每个季度,对口帮扶的社工都要重新入户,对保护对象做一次档案更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精准地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我们的工作困难点在哪,也能知道未来工作重心在哪。”

此外,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表示,在未成年人监护过程中,家庭是责任主体,家庭是第一位的,而当家庭监护缺失的时候,学校、社会、政府等角色就要及时补位,发挥合力的作用,这就是合力监护。

“当儿童处于困境的时候怎么办,国务院的意见明确规定,要求建立强制报告机制。跟儿童打交道的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组织,老师、医生、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报告他的处境,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处置,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落实儿童利益最大化、优先化的要求。”王金华说。

聚焦

现状:少数滞留儿童直至成年仍找不到监护人

位于朝阳区王四营地区的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于2003年10月,隶属于北京市民政局,接收3到18周岁智力正常、身体基本健康、联系不到监护人的未成年儿童。主要包括,一是接收因为离家出走等各种原因在北京流浪乞讨的孩子;二是服刑人员在北京服刑、羁押期间找不到其他监护人,对其子女进行临时照料;三是接收打拐解救后找不到监护人的未成年人。

虽然是临时照料,但有的孩子因为长期找不到监护人,已经将这里当成了“家”。据了解,成立至今,中心已经救助了7000余人次的未成年人,并给予基本生活、一般教育,以及医疗保障三方面的救助服务。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在10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找到亲人,被护送返乡,顺利回归家庭。但是还有不到1%的孩子未能顺利找到家人,目前这类在站滞留的孩子有36人,《法制晚报》官方微博及微信也发布了寻亲信息。

在中心后院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与工作人员一起开心地打篮球、跳跳绳,中心主任许东微笑着看着孩子们,但不时也会锁起眉头:“这些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找不到家人的孩子,平均滞留时间在四五年左右,个别孩子甚至一呆就超过了十年,直到成人。”

对策:长期滞留儿童 户籍问题有望突破解决

许东将这里的孩子们视为己出,尤其是不会说话的李天天(化名)让她心疼和担忧:“孩子特别乖,但是因为聋哑人又没有户籍,找不到接收的单位,进入社会无法生存,只能先在这里住着。”李天天约5岁的时候入站,因为长期寻找不到家人,一下就在站里生活了十余年。

而没有户籍,无法正常工作、结婚,融入社会,是从中心走出去的“成年人”面临的难题。“从这出去的孩子,起初中心会找合作单位帮忙解决工作,但年头一长孩子们就散了。”许东说,有的孩子因为换工作,频繁回中心开证明来证实自己身份;也有孩子因没有户口找不到稳定工作就去小偷小摸,被发现后由公安部门来核实身份信息。这些孩子的状况急需得到关注。

记者了解到,一些外省市的政策规定,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公安机关要按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以便于其就学、就业等正常生活。但对于北上广这类大城市,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长期滞留受助的未成年人身份无法认定,不能取得本市户籍。

对此,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调研员靳林德回应表示,北京市已出台了解决此类未成年人户籍问题的意见,但具体操作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对接和磨合。目前民政和公安部门还在进行沟通,未来会有所突破。“政府对这些孩子需要关注和关心,这是属于政府的职责。” 靳林德表示,可以肯定的是,不久的将来,长期滞留儿童的户籍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文/记者 陈斯

本版摄/记者 郭谦 刘畅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