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垃圾分类真的很难?这个西部小县城竟然搞了17年!

1

一家小小米粉摊,该有几个垃圾桶?

广西横县马鞍街,刘锦芬家的卷筒粉摊,摆了4个垃圾桶——一个放客人吃剩的粉,拿去喂鸡;一个放一次性筷子,送给邻里烧火;一个放饮料瓶,集中卖废旧;一个放塑料袋等。

在横县走访,感受到这里的居民大多像刘大姐那样,有很强的垃圾分类意识。没料到的是,这背后,竟是秉持十七载的恒心!

从2000年9月开始,饱受垃圾围城之苦的横县“逼上梁山”,开始了自发自觉的垃圾分类实践。

17年探索,横县县城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超过70%,分类投放正确率更达90%以上。

前不久,国办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道理,都能理解;实践,道阻且长。

其实,自2000年起,一些大城市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效却难言乐观。

一个不起眼的西部小县城,为啥能够坚持17年?

1

横县城区一景。梁坚摄

痛点:堆“圾”成山成常态

“以前,垃圾根本不是问题,果园农田争着抢着拉去沤肥;后来,生活好了,包装袋、塑料瓶等越来越多,杂七杂八,既难分解又难分拣,白送给农民,都不愿意要。”横县环卫站站长施培杰说。

随着城区建设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多,垃圾产量大幅度上升。“上世纪80年代,县城垃圾日产量才十来吨。到90年代末,猛增至六七十吨,每年还以5%至8%的速度增长。”垃圾增长之快,一度让横县环保局党组副书记陈洪为惊讶不已。

堆积成山的垃圾,总得有个去处。丢哪儿?

一开始,县环卫站在城郊殡仪馆附近找了几亩地,做填埋场。没多久,就填满。处理简单,又无法及时清运,填埋场臭气熏天。附近居民受不了,抬来电线杆卡住门口,阻挡垃圾车进场。

“上山下乡”,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偷倒再隐蔽,总有被发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村民,知道了环卫站“干的好事”。冲突,时有发生。  

一次,环卫站几个人拉着3车垃圾,来到马岭镇清泉村,还没来得及倾倒,就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团团围住。好说歹说,赌咒发誓永不再来,村民这才放了行。

另一次,就没这么走运。两辆垃圾车在云表镇某村屯被村民扣了几个月。最后,靠县公安局出动警力,才开了回来。

依山傍水的清秀小城,堆“圾”成山,成了常态。

堵点:逼上梁山搞分类

在施培杰看来,“搞分类,是逼上梁山”。

“那时,垃圾焚烧项目还没有普及,且焚烧炉动辄几百万,远超过我们的能力。而县城东郊区那个4.7亩的填埋场,每年要租车清运两三次,费用没有五六十万元下不来,还常被附近村民拦。”施培杰说,堆肥成本最低,也最实际,“既然是垃圾不纯导致不能堆肥,那我们就通过分类来恢复纯度吧。”

试点,确定在“难度最大”的西街和马鞍街试点,“因为拿下这里,就没有拿不下的地方。”

方法不复杂。两街236户居民,家家发了两个不同颜色的桶。一个放剩饭菜等可堆肥垃圾,另一个放塑料袋、饮料瓶等不可堆肥垃圾。

如此分类,看似简单,实有门道。“一是符合横县垃圾成分实际;二是简单明了,连老太太都一教就会。”陈洪为说。

过程不容易。

家里多了两个垃圾桶,刘锦芬并没太当回事,心里还犯嘀咕,“往江边一丢,多省事,分什么类,麻烦!”

工作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不想却被“将了一军”:“让我分类,可以!但你们得先把郁江边的陈年垃圾清走。”

日积月累,郁江边垃圾堆积如山,咸臭袭人。环卫站没说二话,清!县环卫站还决定:每天下午上门回收分好类的垃圾。

将心比心,街坊们服了气。  

三个月的努力终获回报:“两街”居民分类正确率达95%以上。

试点成效显著,2001年4月,横县垃圾分类向全县铺开。

2

横县环卫站清洁工陈彩兰从居民手中接过分类过的垃圾。严立政 阮旭日摄

拐点:由点及面成气候

由点及“面”,成大不易。

一些机关单位,也曾是难啃的“骨头”。

分类伊始,一些县直部门等闲视之,不分类,按老习惯丢垃圾。县环卫站死死顶住,不分类绝不收垃圾。最终,那些县直部门败下阵来。

“钉子”一个个拔,“骨头”一块块啃。

不解决终端“出路”,分类不可持续。近年来,横县勒紧腰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和一个堆肥厂。

大街小巷,两个异色垃圾桶是标配;新建小区,封闭的分类垃圾房是必备;小区保洁员新到岗,环卫人员要上门培训;新小区落成,环卫站到场宣传教育3天;环卫站专设分类指导股,不定期巡查抽检……

“我们不仅仅是居民投放分类,而是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都分类。”陈洪为说。

2013年,广西启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以此为契机,横县垃圾分类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

在校椅镇石井村,村民每人每年缴纳36元垃圾费,招标聘请保洁员,按厨余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四类分别处理,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村”。

“有的乡亲嫌烦嫌脏,不愿分不会分,村两委干部、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分发垃圾桶,耐心做工作,终于推开了。”石井村党委书记李克进说,全村1563户村民,从老人到小孩,如今都能遵守分类“规矩”。

3

广西横县民族中学几名学生在检查值日生垃圾分类是否正确。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截至目前,横县县城垃圾分类已普及至居民2.6万户,机关事业单位179个,小区90个,分类投放正确率达90%以上。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八田耕吉实地考察后,称赞横县为“中国小城市垃圾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典范”。2010年9月以来,已有深圳、成都、贵阳、惠州、云浮、唐山等城市,前来横县取经。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眼工作室 刘华新 谢振华 人民网阮旭日、严立政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