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麻辣财经:整治保险“大忽悠”,要动真格啦!

麻辣财经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曲哲涵

近日,保险业接连出台了全面梳理行业风险点的“1+4”文件,其中干货很多,有的针对近期的新风险,有的旨在根除积弊顽症,很多内容都是市场人士关心和消费者在意的。比如,5月19日,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是专门针对保险营销误导问题出招,对“大忽悠”行为动真格。

保险营销误导一直有,近两年尤显疯狂。就拿此轮万能险大热来说,费率放开、保单收益高是“诱饵”,营销误导也在推波助澜。最近媒体爆出某寿险公司600亿元的退保风波,引得监管部门出面安抚市场情绪。然而回溯从前,“满一年、满两年退保不扣费”,正是该公司长险短卖、狂揽保费的营销噱头。

另一家靠万能险保费弯道超车的寿险公司,也公然违规营销,在保费主来源银行代理渠道,他们给柜员返现作为激励。近日,该公司又因长险短做被保监会下发监管函,叫停其违规产品销售并被处以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的处罚。

保险营销误导,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保险业信誉。更重要的是,这些“有毒的保费”构成了有问题的资金,为行业埋下风险隐患。整治营销误导,绝对是事关行业发展的大事!

正因如此,监管部门再出重拳,此次将营销误导列为重点整治内容。那么,新规定是否切中要害?能不能管理住营销“黑嘴”?麻辣姐给您梳理一下。

最严处罚:停业务、撤高管,看谁还敢“揣着明白装糊涂”

相比《征求意见稿》中的8条红线、最高暂停6个月新业务的惩处,正式文件更为严厉:保监会列出10条红线,暂停新业务处罚最高可达12个月,并将一路追责至总公司高管层,业内称之为对营销误导“史上最严打击”。

治沉疴必须得用猛药!从统计上看,近三年来寿险销售误导投诉高达万件,在人身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占比达八九成。令公众气愤不已的各色营销误导案件,也不时见诸媒体。

以2016年为例,当年人身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各类销售违规2068个,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9.37%,其中涉嫌欺诈误导2015个,主要表现为:承诺高收益或不如实告知收益情况、以银行理财、存款、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诱导投保人不如实告知健康状况、不如实回答回访问题;代客户签字、代抄写风险提示语;以保单升级为由诱导消费者退保已有保单购买新保险,等等。 

“弯道超车”的中小险企不讲规矩,传统五大寿险公司因市场占比大,近几年每年投诉件数均为八九千件,其中销售误导的占比高达三四成。

“堵住了电话骚扰、管不住银行渠道”“规范了‘预期收益’,又冒出个‘长险短做’”……业内人士指出,营销误导难以根治,原因有二:一是监管手段大多针对营销员个体以及基层支公司,跟保险公司高管的“帽子”、公司业绩的“面子”不挂钩,导致保险公司高层对根治这一问题缺乏主动性;二是相关措施不够具体,让违规者有机可乘。

而此次保监会围堵销售误导的十条措施,措施细、罚则狠,可谓刀刀“见血”:

例如,对虚假宣传保险法规政策、“炒停售”、把预期收益说成保证收益,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擅自签订变更保险合同,诱导投保人不接受回访或者不如实回答回访问题,保险机构及其高管人员组织实施误导销售等等行为,新规明确,各保监局应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省级分公司停止接受新业务3个月至12个月,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眼下保险市场狼烟四起,停业3个月至12个月,对保险公司来说,那不死也少半条命呀,可谓“打蛇七寸”之举。

停业还不算完——《通知》规定,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薪酬和职级挂钩的内部问责制度,对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采取限薪、降职、停职、撤职等措施,问责对象包括省级公司总经理以及总公司相关部门和高管人员。看谁还敢为了保费“揣着明白装糊涂”! 

渠道转型才是根本:借力互联网开展标准化、低成本营销,完善法规环境、强化行业自律

保险营销误导屡禁不止,有观点认为,与目前的代理人制度不无关系。

营销员并不是保险公司员工,虽然他们穿着保险公司的司服,佩戴工号,但事实上他们只是独立展业的第三方,哪家公司给代理费高就去哪家。

营销员大进大出,对险企稳定构成威胁。前几年,某大型寿险公司就发生过“起义”事件——省级分公司代理人携团队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有些代理人对险企情感上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责任感,只是为了赚取代理费。”业内人士指出,特别是传统的“金字塔”式营销,中下层的代理人收入很低,会发生通过营销违规赚取费用的短视行为;而傲居塔尖的“精英”“教母”们,常常“携保费以令高管”,不把公司规矩放在眼里,纵容、教唆团队成员误导客户。

在银行代理渠道,一直是“僧多粥少”,保险公司也一直处于弱势,因此不可避免地发生“违规返现”、支付畸高手续费来竞争有限渠道资源的行为,最终,高成本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前些年,一些险企试图通过“直营”形式摆脱倚重第三方渠道的尴尬,然而大多不了了之。近年来,互联网渠道的快速崛起让行业看到了新的曙光:

2016年,国内有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签单保费2347.97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61家,实现签单保费1944.95亿元,近年来互利网渠道的保费增速有快有慢,但增势稳健。

“不改也得改。”业内人士指出,今后保险公司要么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基层营销员收入,以稳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要么转而大力建设互联网等自营渠道,开展标准化营销。

近期看,完善法规建设应提上日程。销售误导在国外也存在,但违法成本相当高。比如2003年,英国保诚曾因销售误导被监管部门罚款75万英镑,同时被判承担对消费者的民事赔偿责任,累计损失数亿英镑。业内人士指出,应该改变仅仅要求营销员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现状,让保险公司也跟着“肉疼”,以儆效尤。

行业自律也有一些法律障碍难以逾越。比如“营销员黑名单”制度,社会吁求多年,但目前只是部分省内有,并且只供业内参考,不对外公布。有些营销员被查出有误导行为,就转战别的省继续展业。目前各方都呼吁加强行业自律,公布全国统一的“黑名单”。但能不能对社会公布,算不算侵犯个人隐私权等,都需要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予以明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曲哲涵)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