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麻辣财经:小长假又到了,风景名胜可别“濒危”

麻辣财经

端午小长假即将来临,麻辣财经工作室的麻小决定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上网一搜攻略,麻小郁闷了:“我要去的风景名胜区,因为过度开发被毁容了,人间仙境恐怕只能在画上看了。”

日前,住建部通报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存在突出问题,被责令整改后未通过验收,今年11月底再不整改到位的,将列入“濒危名单”。它们是:安徽采石、花山谜窟-渐江、贵州红枫湖、黄果树、樟江荔波、宝鸡天台山和甘肃崆峒山。  

2015年,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问题曾被列入“濒危名单”,虽然后来被移出,但它们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有的在无规划的情况下,大搞开发,酒店、宾馆等项目相继上马;有的管控不力,私搭乱建问题严重,影响景观风貌;有的违规整体出让景区资源,使公共资源成为企业谋利的工具……

很多人想不明白:曾经是景色迷人、名声远播的风景名胜,咋就像“濒危物种”一样,生存状况堪忧了呢?

说风景名胜区被“毁容”,绝不是危言耸听。尽管《风景名胜区条例》有明确的“红线”,住建部也三令五申“依法规划建设”,可有些地方就是“掉进钱眼儿”一意孤行。游客的反映是,发展太商业化了,不好看、不好玩还啥都贵。

如今,已有53处风景名胜区整改完成,验收合格。然而,在地方有法不依、保障机制不健全下,仍有一些风景名胜“濒危”,让人们的心揪得难受。

风景名胜区被当成“摇钱树”,创收多、保护少

我国目前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两者总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23%,包括了我国全部的11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涵盖了黄山、泰山、九寨沟等名山大川以及长城、杭州西湖、龙门石窟等人文景观,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名片”。

风景名胜区有开放性,需要服务旅游、接纳游客,有必要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但为何会出现无序开发、过度建设,甚至陷入“濒危”境地?

北京大学教授陈耀华,将这一乱象归于一些地方对《风景名胜区条例》不落实。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既要严格保护好,又要合理利用好,是风景名胜区必须达到的“硬杠杠”。“一些地方显然没有把握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与定位,有的归同自然保护区,禁止旅游活动;更多的是与经营性旅游景区景点划等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过度开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没错。但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风景名胜区的绿水青山就可能遭到破坏,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甚至“濒危”,这“金山银山”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些乱象,与一些地方将公益性风景名胜区当成“摇钱树”,甚至完全交由企业运作有关。吉林仙景台风景名胜区,就被地方违规转让旅游公司经营,规划、管理及门票收取等行政职能被企业一手“包办”,致使政府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缺位。

还有不少地方,并没有将门票收入反哺景区,而是变成了“唐僧肉”,甚至成为地方的“钱袋子”。

“在目前情况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定价适宜的门票收入,作为景区保护的资金是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指出,风景名胜区的公益属性和补偿要求,在现实中并没有落实到位,甚至被地方政府置若罔闻。不少地方政府打着风景名胜区的幌子,以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替代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扭曲了事业与产业、保护与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事实上,很多地方更热衷于利用风景名胜创收,对于创收之外的行动并不积极。”同济大学教授严国泰直言,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实现长久发展的基石,由于资金完全交由地方承担,地方出资或经费少,总体规划质量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常常用项目规划、旅游规划替代,甚至被迫安排不合理项目。

对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破坏的,要严肃问责

祛病要除根。风景名胜区如何防止过度开发,实现涵养式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所所长贾建中表示,“风景名胜区以及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人文资源,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遗产地,承担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和公众游憩休闲双重功能,管理难度大。如何既实现保护传承,又适度建设和利用,从而能够带动地方发展,这的确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按照国际经验,景观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其保护目标、功能定位各有不同,采取的保护策略、保障机制也不同。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都需要通过规划统筹引领,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贾建中认为,比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类保护地,主要采用生态保护的技术方法;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集中区等属于景观类保护地,主要采用规划建设管控的技术方法。不同的保护地体系目标定位不同,需要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保护风景名胜区,要加强对管理机构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监管。”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应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责任。对过度开发利用以致丧失景观价值的,不但要撤销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更要严肃问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必要的国家投入必不可少,这是保障门票价格公益性的基础,也是国家瑰宝得以生存的‘养分’。”苏杨建议,结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可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等,界定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严格控制上涨;经营性项目实行特许经营,经营者按照市场机制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中央统筹一定比例资源有偿使用费,用于全国风景名胜事业保护和发展。

“国家应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尽快出台门票收入、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的配套办法,规范门票用途,通过有偿使用费调动市场积极性,让更多风景名胜区能够认知、接受、应用新模式,步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发展正轨。” 苏杨表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陆娅楠)

中央厨房_副本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