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壳资源”遇冷有利于股市生态好转

“壳资源”遇冷,有利于股市生态趋向好转,是渐进式改革智慧又一次被实践运用而产出的重要成果。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9期)

伴随IPO提速和并购重组审核趋严,股市“壳资源”正在从一“壳”难买转为一“壳”难卖。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借“壳”成本已较去年下跌了30%至40%。

这种转变理当为市场所乐见,因为在此之前,A股市场爆炒“壳资源”成风的畸形现象如一颗毒瘤,长期侵蚀着市场机能与发展愿景,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爆炒“壳资源”并且屡屡得手的不良示范效应,引致A股市场本就欠成熟的投资文化与投资模式更趋恶化。各类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仅仅因为存在借壳上市可能性,动辄就被炒至天价的离奇(但是常见)案例,导致“价值投资”反而在A股市场成为了一种失败的策略。“股神”巴菲特在近日召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就直言不讳地表示,A股市场有些时候“像一个赌场”。

其次,“壳资源”长期奇货可居的事实存在,从整体上不利于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因为在正常情境下,上市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正向效应之一,即在于通过上市引入新的投资者与外部监督,但“壳资源”的爆炒成风,使得投资者普遍更关注股票的炒作题材,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不太重视,由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就不会面临中小股东的监督压力,且因为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实质信息非常少,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状况相脱离,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作用被大大削弱。

第三,在资源总额给定的情况下,资金对“壳资源”的追逐,以及大量仅具“壳价值”的垃圾股“死而不僵”,挤占了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获得必要资金支持的机会。有研究发现,那些被迫在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股票的长期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股票的回报率,而这种资源的不当配置,在更深层次上阻碍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效率提升。

第四,在存量改革阶段,“壳资源”价值越是被高估,其所牵扯到的利益纠葛就越复杂,背后的既得利益者对相关改革的阻挠破坏就越猖獗。仅以注册制改革为例,至少在大方向上有利于降低企业上市门槛,进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与国民经济活力,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驱动,而“壳资源”作为这项改革最主要的利益革除对象,其利益相关者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改革的阻力。

综上所述,“壳资源”遇冷,有利于股市生态趋向好转,是渐进式改革智慧又一次被实践运用而产出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希望有关各方能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更为深入、全面地厘清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更大决心与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让“壳资源”的囤积者、炒作者所冀望的“转暖”,彻底归于历史的尘埃。

————————————————————————————————————————

fm

2017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