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专访“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秘书长李小龙:“一带一路”点燃民族地区经济升级新引擎

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与伊朗驻华大使馆商务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与伊朗驻华大使馆商务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曹煦)5月5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由《环球时报》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信誉工程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将于5月21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同期还将举办“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学术研讨会,本届论坛以“民心相通 共享丝路”为主题,重点围绕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内容展开交流。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青海海迪耶品牌与组委会达成冠名合作协议

青海海迪耶品牌与组委会达成冠名合作协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日前专访了“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秘书长李小龙,他表示:本届论坛将汇聚民族企业及社会各界资源共商合作,为解决当前民族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围绕涉及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深化相关领域务实合作,推进中国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沿线国家驻华使馆签订一批重要项目和合作协议,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民族企业和沿线人民,筑牢民心相通这个“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于5月14日举行,“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选择在随后召开,出于什么考虑?

李小龙: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这一架构完善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今年五月国家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将“一带一路”提升到世界大家庭的事,希望有关国家和中国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从而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有评论称丝绸之路展现着中国在大国崛起上的时代精神,重在对外传递和平信息。

为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议精神,联合民族企业及各界资源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民族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民族企业和沿线人民。由北京中清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环球时报》社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信誉工程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定于5月21日-22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论坛的筹备和参与情况如何?

李小龙:“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世界贡献的伟大公共产品,自提出后三年多来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倡议,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历时半年多,走访我国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宁夏、海南、吉林、黑龙江等各地,并走进伊朗、沙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使馆,宣传“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论坛筹办期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青海海迪耶国际饭店率先冠名此次峰会,甘肃盛发建筑集团、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青海世纪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携手战略合作,青海三江雪集团、青海省康乐医院、青海兴旺集团、西宁马忠食府、青海佳华产业等公司大力协办,为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心相通,是所有沟通得以进行的前提,是“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携手共进,长远发展的基础。论坛期间,组委会邀请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原中国驻阿联酋、元旦大使刘宝莱以及来自伊朗、沙特、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使馆官员、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等相聚一堂,共话一带一路。民族相依,文化互信,民生相连,经济互通,“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正走向历史的又一个高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我们注意到论坛聚焦于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领域,“一带一路”对民族经贸往来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小龙: 与沿线众多民族国家,共享人口超过20亿的庞大经贸市场,不仅是中国民族企业走出去的经济命题,也是“一带一路”民族文化交流的民心所向。

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得益于民心互通,国内外相关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中国民族经贸呈现长足发展的态势,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14年至今,中国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民族经贸相关份额同比增加约16%。在论坛组委会的积极努力下,海迪耶品牌、甘肃商科所、吉林长春市、新疆霍尔果斯市等将与相关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中西部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基于民族文化的经贸产业,正在点燃地区经济升级的新引擎。沿线国家也在不断追寻合作的新支点,民族经贸合作,也为东南亚、南亚、中东各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是一条各国人民利益共享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寻求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之路。只有民心相通,彼此有共同的理念,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一路同行,只有民心相通,沿线各国才能合作共赢,把“一带一路”推向更光明的未来。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30多个伊斯兰国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中国穆斯林积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为深化丝路沿线伊斯兰国家的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正如习主席所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本届论坛也将汇集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学者专家,共同发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我们相信“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的召开对“一带一路”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能否举例说明?

李小龙:比如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 “一带一路”沿线有30几个伊斯兰国家,人口超过20亿,是全球穆斯林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目前该区域80%的清真食品依赖进口,市场庞大,是一片期待中国企业开发的巨大“蓝海”,将对国内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环境为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甘肃临夏、宁夏吴忠等西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首当其冲,它们既有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缘优势,清真饮食也符合伊斯兰国家的要求并受到这些国家的青睐,同时又具备西北地区重要畜产品集散地的资源优势。清真食品产业已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或特色产业。

比如清真食品,中国出口清真产品最多的地区并不是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区,而是广东,该省有110多家清真食品出口企业;其次是江苏,有50多家。此外,北京和福建也各有20-30家清真食品出口企业,而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出口的清真食品反而比较少。

如何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后发”动力,是这些地区将清真食品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