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积极财政政策凸显多重积极因素

一季度即现财政赤字的情况多年罕见,这种进一步加码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严守安全边界的前提下,不仅不会出现像部分欧美国家那样深陷其中的政府债务危机,反而凸显出了多重向好积极因素。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7期)

财政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3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917亿元,收支相抵后的财政赤字为1551亿元。

一季度即现财政赤字的情况多年罕见,这种进一步加码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严守安全边界的前提下,不仅不会出现像部分欧美国家那样深陷其中的政府债务危机,反而凸显出了多重向好积极因素,其中包括:

首先,从支出角度来看,这表明中国通过“稳投资”继而实现“稳增长”乃至经济转型升级的操作空间还很大。这主要体现在一季度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类投入增幅显著,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9%,教育支出增长18.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29.4%,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1.2%,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6.8%。这类开支在中国前期社保欠账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扭转城乡居民基于预防性动机而不得不维持的过度储蓄倾向,进而从原点上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拉动良性转变。其较高的边际效应,在中国经济相对顺利的触底回暖过程中,正在不断获得印证。

其次,从收入角度来看,这表明中国的减税降费已经有实质性、大幅度进展。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随着以减税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和优惠政策持续加力,减税降费效果加速显现,去年全年仅企业税负就减少了5700多亿元,并且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今年一季度,在前期调整基础上,又有一大批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由此释放的红利,将持续激发出更大的市场活力和更大的社会创造力。

第三,从时段角度来看,这表明中国的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在迅速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往年份财政赤字之所以一般仅在下半年出现,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是预算执行的时间分布很不平衡,所谓“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得到加强,预算支出的进度也明显提高,最后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年支出总额比重一路下降(去年已首次跌破20%),今年一季度即出现赤字实际也是这种进步落至实处的成果体现。

第四,从防风险角度来看,这表明中国的反周期调控目标更为统筹兼顾,手段更为精准灵活。这主要体现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同时面临诸多复杂甚至相互背离的新情况,“大水漫灌”式的总量调控不仅本身针对性不够,由其引出的风险点也在增加,因此,这种情况下,通过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定向调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或“滴灌”,如去年推出的向小微企业定向减税及扩大“营改增”试点等,再如今年新推出的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既可以有效发挥宏观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的重要作用,又能够切实防范经济大起大落等潜在风险,很好地体现出了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

2017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