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麻辣财经:“定制存款”非储蓄,多少人被坑?

麻辣财经

“如果银行业搞得一塌糊涂,我作为银监会主席,我就要辞职。这就是领导责任。” 日前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说的这番话,令不少媒体争相引用,认为整治金融乱象,郭树清立下了“军令状”,也准备好了“猛药”。金融监管掌门人有这样的决心,社会公众才更有信心。

在这里,麻辣财经不想过多解读“猛药”,还是想说说“乱象”。

4月初,保监会通报了5起在消费维权的“亮剑行动”中查处的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存单变保单”的事件引发公众热议。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2016年1月,河南保监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其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汝南县三桥乡支行办理储蓄业务时,遭遇“存单变保单”。经查,这个支行的销售人员杜某在销售过程中,将保险产品向客户介绍成两年期定期存款,并代替消费者填写投保单和签名,致使消费者9万元存款变成了保险。

银行卖保险,是不是违规行为?麻辣姐了解到,银行代销保险特别是人身险产品,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银行根据客户财务状况,提供包括保险在内的一揽子专业理财规划。在我国,银行代售保险发展也非常迅猛,目前已占寿险销售一半以上份额。

老百姓本来是去银行存款,却被连忽悠带骗买成了保险,等到取钱时才发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保单,只能拿回很少一部分本金。具体损失多少,要看具体是哪一款保险产品。从媒体“爆料”看,有的客户10万元保单,拿回了8.5万元;也有30多万元的保单,取现损失了近10万元。更让客户猝不及防的是,有些保单第一笔只是“首付”,每年还要续缴。简直就是“两头堵”:客户把钱取出来会损失本金,不取吧还要再往里搭钱,这不明摆着坑人嘛!

说到这儿,不少围观群众的心七上八下的:怎么连去银行存钱都有陷阱?这究竟是咋回事啊?我的钱放在哪儿才能安心?麻辣姐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把这里面的漏洞和问题好好分析一下,也为大家支支招。

“存单变保单”,背后是利益驱动

银行网点卖保险,可以;但误导客户,绝对不可以!

将万能险或分红险说成“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将预期收益说成保证收益,将满期生存金说成“额外红利”……利用管理漏洞,运用营销“话术”,让储户上当,银行保险如此乱像纷纭,令公众愤怒。

银行代理销售保险,规矩很多也很具体,包括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商业银行;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产品混淆销售;不得以中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等方式进行误导销售等。此外,为防止出现问题后银行与保险相互推诿,监管部门规定,实行客户投诉、退保 “首问负责制”;要求对趸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期交产品投保人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只能销售保单利益确定的普通型产品,且必须由保险公司人工核保。

银行卖保险“油水”丰厚,是营销误导难以禁绝的根源。

比如,小银行代理20年期缴分红险,代理费20%左右;大银行则收取30%甚至更多。而那些被忽悠成“存款附赠”、到期自动划账“被续保”的意外险代理费高得令人咋舌——记者手里的一份某城商行《代理险种及代理手续费标准》显示:意外险代理费最低30%,最高可达60%,难怪银行有动力!

麻辣财经手头有一份某银行分支机构的宣传单。“国有银行有保障,安全便捷到X行”的标语很打眼。上面有“定制存款”一栏:1年期存款收益率3.5%,3年期5.1%。后面备注“不能提前支取”。知情人告诉记者,所谓的“定制存款”其实就是保险。

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两家保险代理大户的代销保费规模分别达3360亿元、3108.29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9%、56.5%。邮储银行代理保险新单保费3683.39亿元,跃升行业第一。在银行业存贷业务利润收窄的情况下,代理保险为银行奉献了肥美的“第三方”业务。

除了明给,还有暗送。一些保险公司公然违规,给拉单的柜员直接现金奖励。某城商行个人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去年热销的某款万能险,保险公司按0.25%的比例返现金给拉单柜员。您看出来了吧,卖保险不仅银行得好处,柜台员工也有“抽头”!而这个利益输送方,就是保险公司。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难免招引蠹虫。对银行员工来说,客户存钱只是办理业务,而销售保险则意味着一大笔“外快”,不千方百计推销才怪。

银行违规,保监一家出手还不够

“存单变保单”,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到底该怎么管,由谁来管?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还是上面保监会公布的那个案例,监管部门是这样查处的:“针对上述问题,河南保监局对邮储银行三桥乡支行罚款12万元,并向其上级机构邮政集团汝南县分公司下发监管函,责令整改,要求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麻辣姐跑财经领域多年,对这样处罚还真有点不解:为什么是保监局有所动作,而银监局没有察觉? 

细想想,“存单变保单”的违规行为,发生在银行网点,违规者是银行工作人员,都是在银行监管的眼皮底下。保监人员不可能常去银行网点巡视、蹲守,除了消费者举报这一条路,根本无法及时掌握情况。让保监局来监管银行卖保险,这不是“隔着锅台上炕”吗?

相比之下,银监部门监管的便利条件更多:几乎每个网点的柜台都有摄像,哪个工作人员是怎样销售保险的,对客户有没有误导,调出画面看看不就一清二楚了!误导消费者、见利忘义这事,不是银行自己管不了,也不需要什么“猛药”,关键是想不想真管,敢不敢刀刃向内,动自己的“奶酪”。

为了对客户负责,还要再加一道“安全门”:保险公司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比如,对银行卖出的保单,保险公司要及时回访客户,确认这个保单到底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而不是被银行“忽悠”的。如果是银行的“忽悠保单”,银监部门应当问责银行;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及时回访客户,或者知情不报甚至包庇“忽悠”,保监部门就要问责保险公司。

“银行保险营销误导屡禁不止,与监管层面缺乏有效联动不无关系。”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认为,保监局对违规银行机构只能进行罚款、下发责令整改乃至取消代理资质等措施,对具体银行违规人员的追责仍然乏力。改变这种局面还需银保联手加强监管,双方应该在信息共享、财务透明,联合开展现场检查方面加强合作,同时开展业内有奖举报等活动,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曲哲涵)

中央厨房_副本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