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河南 > 正文

老党员吴文武:践行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乡风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近日,河南省渑池县仁村乡大水沟村发生了一件“稀奇”事,84岁的老党员吴文武孙女出嫁时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张手写“公告”:“党组织有规定:党员家办事不准请客收礼。万望理解,谢谢合作。”受到当地乡村干部的一致好评,群众拍手叫绝,上传朋友圈后广大网友点赞无数。

吴文武是大水沟村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25年前收养一名弃婴抚养成人、供其上学、谋寻工作直至出嫁,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破旧立新,甘当表率

民谚说:“人情大于债,头顶锅来卖”。这句流行语反映了请客送礼之风盛行的情况。老吴虽然上了一辈子的礼,但他自己闺女出嫁时不设桌、不待客、不收礼,男方到家迎娶时只端了两盘瓜子花生糖,不备烟酒,不要司仪,大多乡邻不解,但他事前对邻里说:“这些年,铺张浪费办喜事的多,讲排场、比阔气让咱老百姓负债累累,给家庭、给亲友、给自己都带来了难言的苦恼,我要从自身做起破除这一坏风俗。”他以实际行动,带头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

每月25日的“党员活动日”,他步行一公里第一个到场签到,专心致志听党课,推心置腹谈感受,写体会。按规定,农村党员每月只需缴纳0.2元至1元的党费,而他坚持每年主动缴纳100元,不捎带、不拖欠、不找零。在每次开展“党员积分活动”申报所办好事时,虽然帮助邻里事项一箩筐,但他的表格总是空白,真正做到了好事不留名。

现在,吴文武还担任着该村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会长和村关工委主任。多年前,在村里修水泥路时,他天天跑到工地上义务当“监工”。他对村民说:“咱村头回修水泥路太不容易了,一定得确保质量,我在家闲着也没事,要看着工程队修,不能让他们偷工减料”。每逢春节过后,他与村组干部一道张罗着元宵节的社火表演,让群众都参与进来,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大家感受到年的味道和集体的温暖,从中体会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重点吸纳闲人,发挥个人才能,并让其充当“主角”,消除了打牌赌博、鸡鸣狗盗等陋习,在“讲文明、树新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村内凡有红白大事,他不论再忙总是头一天到村民家中参忙,询问办事所需资金和物品准备情况,力所能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尽其所能资助困难群众。节假日学生回到村里,他主动向同学们讲战争故事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学先进、讲礼仪、做贡献。在发生邻里纠纷时,他主动过问,倾听缘由,耐心调解,直至握手言和、息事宁人。

勤劳质朴,乐于助人

他本是外村人,几十年前他从戎参军,转业后借钱到该村买下一个小院,随后到外工作,房屋让该村群众居住十余年不收房租。数年前,他回到村中,在山上开荒种地,年复一年肩挑农家肥把土壤改善为熟地,逐年增产增效时,他主动让外村迁入人员耕种,不收任何费用。他乐善好施,坦率耿直,群众在“揭不开锅”或急事急病筹不到钱时,总是慷慨解囊。

该乡负责人表示,要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向吴文武学习,以文明节俭为荣、以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以爱慕虚荣为耻,以厉行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同时,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开展宣传,反对奢靡浪费之风,切实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自觉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推动者,做到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营造清纯简朴的社会风气,让文明新风吹遍全乡每一个角落。(兀占斌 韩中华 王勇)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