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精准扶贫看典型】山西柳林:一个煤炭大县的贫困“歼灭战”

谈到脱贫,柳林县的“家底”令主政者倍感压力。2015年底,柳林县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和贫困人口核查,共识别出贫困村39个,贫困人口5776户、17253人。通过“攻坚拔寨”,该县2016年有14个贫困村实现摘帽,7482人脱贫。与此同时,柳林县被吕梁市确定为2017年全市首个摘帽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山西吕梁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3期)

作为煤炭大县,山西省柳林县最尴尬的事就是别人拿“守着‘国宝’(4#优质主焦煤)还戴着‘帽子’(省定贫困县)”的玩笑来调侃。

谈到脱贫,柳林县的“家底”令主政者倍感压力。2015年底,柳林县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和贫困人口核查,共识别出贫困村39个,贫困人口5776户、17253人。通过“攻坚拔寨”,该县2016年有14个贫困村实现摘帽,7482人脱贫。与此同时,柳林县被吕梁市确定为2017年全市首个摘帽县。

“必须如期实现脱贫各项目标任务,这是时间要求;必须创造可供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这是质量要求;必须经得起上级的验收、历史的检验、广大群众的认可,这是成效要求。”柳林县一位领导直言贫困“歼灭战”要做到“三个必须”。

发起“春季攻势”

一年之计在于春,吕梁山上春来早。

2月3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吕梁市召开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动员会。会议提出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市开展以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的脱贫攻坚“春季行动”。柳林县也于次日紧急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全县“春季行动”进行部署。

对于春节后的第一个大会,柳林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利珍感触颇深,“往年春节后上班,领导们的第一件事是到各单位慰问,今年脱贫攻坚成了头等大事。”

刘利珍回忆称,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后,柳林县在2月8日又召开了“春季行动”动员大会,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

这次会后,柳林县各级干部迅速行动,深入基层,就产业发展、生态扶贫、易地搬迁、光伏扶贫等问题开展大调研。同时,召开扶贫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和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就具体的扶贫计划做出全面部署。

接受记者采访时,柳林县委主要领导用“高、早、实”三个字点出“春季行动”的亮点:“一是定位‘高’。柳林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二是部署‘早’,全市动员会后,县里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三是措施‘实’,柳林县结合实际,对扶贫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各项工作均有县级领导牵头。”

“过去轮子转得慢,现在是四轮驱动,是中心工作。”作为扶贫战线的一名老兵,柳林县扶贫办主任高荣庭两年来深切体会到自己工作的巨变。

按照吕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柳林县要在今年实现25个贫困村有序退出,9771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县摘帽。谈到这份“军令状”,柳林县多名官员向记者坦言有足够的信心完成任务,向着小康县、文明县、宜居县“三县共建”的目标迈进。

“三支力量”成脱贫尖兵

3月6日,位于柳林县柳林镇东北部、四面环山的碾则山村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走近村口,脱贫攻坚政策宣讲的广播从山顶的喇叭中传来。在通往碾则山村委会的水泥路上,20余名身着制服的柳林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被尘土笼罩,正忙着清理道路上的垃圾与碎石。

“我们最近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县里‘春季行动’的部署,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村里的村容村貌改善一下。”担任碾则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柳林县公安局副局长、柳林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刘晋表示。

王建军是柳林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助理,两年前他来到碾则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几乎天天与村民泡在一起。对于全村180多户人家,他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两年来,除了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寻找富民产业上投入较大精力,王建军还创办了全县首家“扶贫之声”广播,他与包村干部贾媛媛、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吕啸宇义务当起了播音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柳林县整合干部驻村帮扶力量,成立了乡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组成的“三支力量”,选派县直机关8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39个贫困村安排86个驻村工作队进行帮扶。

由于“三支力量”的持续发力,柳林县形成了单位负总责、包村领导和工作队抓落实、“第一书记”抓基础的精准帮扶工作体系,而这一体系也成为柳林县摘掉“穷帽子”的有力保障。

“扶上马,送一程”

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在脱贫攻坚期内仍可继续享受现有的国家扶持政策,目的就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针对柳林县去年14个“摘帽”贫困村的现状,柳林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利珍用“超出预期”来形容。她认为柳林县剩余25个贫困村的“摘帽”愿望都异常强烈,而去年的“摘帽”村,柳林县除了做到“脱贫不脱手”,许多村激发出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石西乡上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村民过去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与种植红枣、蔬菜、甜瓜等传统作物。靠天吃饭的产业短板一直到去年才得以改善,10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选照总结上庄村的脱贫路径有三点:一是政府对部分贫困户的政策兜底;二是来源于产业,去年政府为上庄村下达了2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把这些资金集中起来,以合作社的名义入股到西红柿加工厂,加工厂年底按照不低于8%的比例保底分红;三是西红柿加工厂使用了合作社的资金,按约为上庄村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

由于产业扶贫资金只能使用三年,刘选照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增收路径。如今,在村口广告牌上,他的乡村旅游规划图已对外公布。

高海拔、日照时间长是柳林镇碾则山村的优势,当前该村正紧锣密鼓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与此同时,在“三支力量”的带动下,该村将众多小块坡耕地利用起来,尝试种植油用牡丹、翅果油树等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品种。

陈家湾乡龙门垣村也是2016年的“摘帽村”,村民刘兴平对于全家三口去年收入1.8万元颇为满意。

刘兴平告诉记者:“这主要是核桃与林下经济的收入。核桃树的种苗、化肥都由政府提供,松土、施肥、除草政府还补钱。另外,山西农大的教授定期来指导核桃林管护技术。”

去年,刘兴平还搞起了养殖业,每只羊政府补助300元,还提供了贴息贷款。今年他还在核桃株距间种植大葱、辣椒等低秆作物。刘兴平估算,今年全家的收入还可以再增加5000元。

————————————————————————————————————————

2017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