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上市险企年报出炉 保险“姓保”能不能赚钱?

截至3月27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4家保险上市公司年报均已“出炉”,引发市场关注。一大拨围观群众跑过来,连珠炮似的发问:保险公司哪家强?赚钱哪家强?服务哪家强?股票哪家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曲哲涵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3期)

近一段时间,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陆续披露。截至3月27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4家保险上市公司年报均已“出炉”,引发市场关注。一大拨围观群众跑过来,连珠炮似的发问:保险公司哪家强?赚钱哪家强?服务哪家强?股票哪家强?

大家这么关注保险,其实是有缘由的。去年一整年,几家中小保险公司折腾得鸡飞狗跳,从保险市场折腾到股市,真的是超级吸引眼球。一些新公司抬高万能险利率,一边在理财市场攻城掠地,迅速做大保费规模;一边在股市翻云覆雨,或快进快出大捞一票,或以高杠杆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引发股市动荡。

“保险姓保、监管姓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保监会陆续放出大招,对这些激进险企查问题、揭盖子,继而停产品、断投资、撤高管……“野蛮人”收敛手脚,歪风刹车。不过,这一年闹下来,保险业形象委实受损。在很多人眼里,保险业就是“暴发户”,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麻辣姐报道行业十几年,听着看着也很痛心。

这次公布年报的4家险企,都是行业的“大块头”。好在它们有定力,稳健经营做强主业,让保险业发展的大方向不跑偏。麻辣姐带您看看,什么是保险业的颜值担当!

4家公司投资收益苦乐不均,中国平安拔得头筹

年报显示:2016年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27亿元,同比下降 44.9%;中国人保归属股东净利润142.45亿元,同比下降27.1%;中国太平归属股东净利润47.74亿港元,同比下降24.7%。中国平安得益于保费、成本控制、投资等均有良好表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5.1%。

投资方面,4家公司也是有喜有忧,苦乐不均。中国人寿表示,受利率下行及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投资收益同比下降22.8%;中国人保投资收益同比下降21%;中国太平净投资收益较上年增长13.1%,中国平安净投资收益大涨23.9%。

在低利率及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冷风谁家吹不着?中国平安咋这能赚钱,是不是在股市上当“野蛮人”赚快钱? “难道平安也卖了很多套学区房变现?”有人调侃道。

“依平安的资金实力,别说举牌上市公司,就是把宝能买下来也不成问题,但是我们没那么做。”中国平安有关负责人这番话,有点财大气粗的意思。虽然前两年收购上海家化也曾沸沸扬扬,但去年的“野蛮人”举牌,确实没有看到中国平安的影子。

这位负责人表示, 2016年中国平安投资业绩保持稳定,与平安近些年的投资布局有关。

2011年到2013年股市比较低迷的阶段,优先股分红收益率较高,特别是商业银行优先股,平安进行了大力配置,随后在2013年、2014年利率水平较高的时期又布局了高收益、长期限的优质固定收益资产,如长久期利率债、债权计划、金融产品。这些资产成了平安投资收益的稳定器。

除此以外,平安在2016年也积极参与了基金分红,通过固定收益利息收入、股票和基金的分红收入、租金收入等多途径、多元化收入来源,有效地稳定了投资收益。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韬略,相比快进快出让人指指点点,或者长投的莽撞行事,收益会更稳定也更长远。

保费增速“吃亏”了,但质量结构更优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寿险、财险增速分别为31.7%、9.1%。根据年报,保险四巨头的保费收入(太平保险仅计入境内保费)累计约1.54万亿元,占国内保费收入半壁江山。其中,中国人寿保费收入4262.30亿元,同比增长17.6%,寿险份额稳居“老大”。不过,除中国太平财险跑赢了行业均速,其余几家增速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大险企保费增速为何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去年不少中小险企借力万能险保费飙升。比如前海人寿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高达65.5亿元,超2015年全年31亿元净利润一倍,位居非上市保险公司首位。在行业“暴发户”面前,大型保险公司在速度上的确吃亏。

“从统计上看,大公司在行业保费中占比较大,一般而言他们难以超越行业增速。”平安证券首席分析师缴文超指出,保险龙头企业近几年虽然牺牲了发展速度,但是业务质量一直在改善。

质量改善,体现为业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年报显示,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分别增长32.2%和10.7%,中国人寿新单保费中首年期交保费和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两项指标均实现两年翻一番,人保寿险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73.9%,太平寿险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39.1%,银保期交新单中10年交及以上业务占比接近70%……通俗地讲,就是新客户带来的保费进账速度在加快,分期缴费的单子比趸交保费的单子多。这意味着,不仅当年业绩好看,后边还有“长流水”的买卖!

业务结构的另一亮点是,保障型险种“大翻身”:中国人寿一年期新业务增速创2005年以来新高,人保寿险的传统型保险及意外、健康险累计保费收入是分红险、万能险收入的3倍多!

在创新方面,各公司均重视发展互联网营销,人保集团、太平保险在产寿险交叉销售方面的力度前所未有。平安集团互联网用户数达3.46亿,较年初增长43.4%。 “十几个部门同时为一个客户提供服务,流程标准化、线上线下协同,综合金融模式为平安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保持行业最优,个险业务的利润占到60%多,都是二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

大公司是领头羊,保险“姓保”妥妥的

2016年,全国保险机构共203家,当年就新增了9家。近两年,保险市场“新人”不断,不少房地产、医疗制药等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准备涉足这一行业,但新公司到底能走多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随着监管重拳整治,靠万能险疯狂“超车”的时代已宣告结束。今年前两个月,65家有数据可比的寿险公司中,37家万能险保费负增长,24家公司同比下滑超过70%,有14家险企下滑超九成,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值得关注。业务结构是否顺利转型,重回“保”字怀抱,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关键。

政策指挥棒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就是要捧着“姓保”的企业来主导市场,把不“姓保”的险企打回原形。未来大公司仍是市场领头羊,这几家企业没有荒了自己的地,保险“姓保”妥妥的!

————————————————————————————————————————

2017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