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海外投资亟需保险和救援机制

在南京滨江开发区,我看到了类似于上海浦东开发时的那样一个景象,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更加发展的一个缩影,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经济会衰退。

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2期)

在南京滨江开发区,我看到了类似于上海浦东开发时的那样一个景象,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更加发展的一个缩影,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经济会衰退。

在南京举办的“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据说有3300多人参加,而2015年该活动首次参会人员只有700多,这说明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这样的服务。

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经济会衰退

我是在南京长大的,对南京的情况算很熟悉。这次回到南京,等于回到了家乡,市里的领导要陪我到滨江开发区看一看。我想,这有什么好看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有滨江开发区,不知道它有多了不起。

到达之后,我发现我来到了一个类似于上海浦东开发时的那样一个场景。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这在若干年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我小的时候这个地方是最偏僻的农村。但就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这里高楼林立,充满了生机。滨江开发区几年来的发展现状,可以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

现在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舆论,例如中国衰退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能不能持续持怀疑态度的人也有。但无论是国内的嘉宾,还是来自于国际上的嘉宾,在你所下榻的滨江开发区看到的景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更加发展的一个缩影,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经济会衰退。

中国对外开放形势的沧海桑田之变

我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多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亲历者。在开放的初期,我们主要的对外开放形式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搞合资企业。那时候我们没有钱,哪里会想到有一天我们还要到外面去投资。前几年,李岚清副总理退下来之后,他找我,想让我提供一个材料,中国合资企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曾经担任国家外资委的领导,在他印象中,有一次跟外国人谈判,因为北京吉普车厂想引进美国一个小汽车公司的技术。在谈判中美国人提出来,你们为什么要搞技术引进呢?你跟我搞合资好了。他听了以后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回来以后他们查了之后说是合资,吓了一跳,资本主义怎么能跟社会主义搞合资?他马上向中央打报告,说美国人要跟我们搞合资,敢不敢?邓小平同志批示说可以考虑,可以尝试。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个材料了,李岚清副总理写回忆录想回忆一下中国合资是怎么搞起来的,想到这个文件会不会存在国家发改委?他让我帮助找一找,我才了解了这个过程。如果拿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形势和那时候来比,真的是沧海桑田之变。

今天,我们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再是以引进外资搞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走出去也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以说,中国已经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态势。而且,这几年,对外投资走出去的步伐显著加快。最初我们走出去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得到一些中国短缺资源,如能源矿产,以后发展到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深入到市场,再深入到更低廉成本的生产地区。我在孟加拉国就看到来自福建的一些服装厂,因为国内的生产成本增长很快,就到孟加拉国去搞服装厂,收益也很好。

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对外开放覆盖到各个领域,不仅有装备制造业,而且还包括服务业,例如,万达收购国外的院线,这是文化产业。当然,还有农业、金融业、基础设施等全领域的对外投资。从最初以国有企业为主,例如,几大石油公司对外投资,发展到今天众多的民营企业甚至个人到海外去投资。投资的区域已经覆盖到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个势头还仅仅是开始,今后还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

海外投资的保险和救援机制必要且具前景

随着我们国家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当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走出去人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我们面临的风险也多了。过去,我们从电视中看到世界上哪个地方发生了恐怖事件,或者有了灾难,很少会想到,是不是有中国人。但现在,只要一看到哪个地方发生恐怖事件,或者空难、海难,很自然就会想到有没有中国人。这说明我们走出去的区域范围之广。

对于公民走出去的保护和救援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要靠政府的外交领事保护,也需要催生出民间建立的联盟救援机制,而且,这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在海外旅游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每年1.3亿人次,出国旅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领事保护和救助。除了外交部加强领事保护以外,建立一些商业性的救援联盟,对我们公民的权益进行保护,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现在走出去的风险比以前更大。例如,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核电,这些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碰到各种风险,包括政治上的风险、地区动荡的风险、投资本身的经济风险、市场的风险等等。

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借鉴国外已经经历过的一些丰富经验,我们逐渐地来完善、建立起适应我们国家走出去步伐的一些保险和救援机制,就显得更有必要,而且也更有发展前景。

(本文根据张国宝先生在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上的致辞整理,有删减)

————————————————————————————————————————

2017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