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制造的“海尔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的“世界第三极”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王晔认为:“只有多设备联动才能形成极值的体验。要设备联动,第一要你的产品足够多,如果是单品的话,很难获得极致的体验。第二你要实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不是有一个简单USB接口,你要有一个数据的分享。而海尔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程子彦|上海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1期)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智能制造之所以这么重要,原因在于智能制造将以极高的生产效率以及实现规模化定制,改写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而德国的工业4.0,美国基于物联网的3D打印体系,都已经在构建新的制造业规则。

2017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下称AWE)上,海尔首次向外界展示其转战互联网10多年来的探索成果:从打造中国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涵盖161个场景的全球首套全场景互联互通智慧家电的上市开卖,再到以六大品牌协同打造“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而这一切无不透漏着海尔剑指全球化的野心和综合运作能力——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全球服务的协同能力。

1111 

海尔位于郑州的互联网智慧家电生产线。视觉中国

智慧家庭进入3.0时代

长期以来,智慧家庭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因此给一些消费者留下了“智能家居概念炒作多”的差评。但全球商业资本、科技巨头却纷纷看好这个拥有万亿级的市场。

智慧家庭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是硬件智能化,旨在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远程控制等智能操作,这是当前80%的行业企业还在进行的工作,即电器到网器;2.0时代是场景智能化,旨在完成相关智能家电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比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的互联互通,属于单一品牌多品类口交互,主要是少数综合性家电领军企业在推动,从网器到成套设备时代;3.0阶段,则是家庭智慧化,旨在面向不同家庭不同需求的生活场景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响应的差异化场景定制,实现从网器、成套设备到智慧生活场景的进化。

3.0阶段此前一直是“无人区”。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CTO赵峰认为: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智慧家庭的3.0时代最大差异,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网器和生态具备主动意识。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王晔认为:“只有多设备联动才能形成极值的体验。要设备联动,第一要你的产品足够多,如果是单品的话,很难获得极致的体验。第二你要实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不是有一个简单USB接口,你要有一个数据的分享。而海尔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目前,海尔联合中国家电研究院、亚马逊、微软等成立联合场景实验室,以便根据用户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快速迭代出智慧的生活场景。2018年,海尔智慧家庭的场景数量有望由首批161个场景扩容到1000+。

“人单合一”彰显海尔野心

整套智慧家电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背后,还需要智能制造平台的实力支撑。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众多制造企业纷纷开始智能化转型。与大多数还停留在“机器换人”的阶段的企业不同,海尔互联工厂打通了整个生态价值链,通过用户、产品、机器人、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交互、设计、制造等全流程中,将消费者变成“产消合一者”。

人单合一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这是一种管理新思维,排除地缘政治和管理意识形态的干扰,把市场与人的永恒关系作为唯一的管理尺度。而这一目标也显示了海尔的抱负:全球化管理。

不仅如此,海尔还将互联工厂软化、简化、云化,搭建起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

在当前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美国的GE和德国的西门子作为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的代表,已经开始探索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台,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海尔智能制造一方面要支持海尔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形成全球智能制造第三极,“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也不同,如要换道超车,就得走一条差异化路径,构建起可以跨产业,在生态层面上相互联接和协同的平台,通过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企业的软硬升级”。

区别于美国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由工业化带动信息化,COSMO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企业可以迅速复制海尔互联工厂现有的成果,帮助企业快速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并缩小了与其他先进国家在品牌塑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帮助更多的企业成为“海尔”。

陈录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真正的工业4.0不但要实现系统与机器的柔性化、生产设施的网络分布化,还有生产全要素、全流程的互联互通,产品的联网和用户与各个环节交互。”

海尔方面表示,COSMO平台实践已初见成效。以胶州空调互联工厂为例,高精度方面,实现新产品开发100%用户参与设计,定制占比25%以上;高效率方面,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 以上,效率提升100%。

对话陈录城:

平台模式才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如何顺利实现智能化转型?

陈录城:互联网时代,主动权由企业转向用户,且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所以要求企业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从2005年开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提出要把传统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2008年,海尔对整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同时在虚拟设计、实体制造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从模块化到自动化再到黑灯工厂,直到现在的互联工厂,海尔依托持续自主创新体系,经过10余年的持续探索,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实践和技术体系创新实践,初步构建了互联工厂生态圈体系和业务模型体系、家电业智能制造具体的实施方法论体系、实施策略及标准,为制造业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海尔互联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陈录城:互联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软件,也不是硬件,因为软件与硬件都是手段,是最基础的,不是核心竞争力,平台模式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平台能够聚合海量的软硬件、大数据分析等生态资源,而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参与全流程大规模定制的最佳体验。获取与满足用户最佳体验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海尔COSMO表示将于与西门子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并列的第三极,海尔为什么这么说?

陈录城:COSMO平台与美国、德国的模式不能划等号。COSMO跟用户联系更紧密,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大规模定制,不仅效率更高,精度也更高。

中国制造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标准不统一、方向不清晰、手段和模式混乱无序等表现突出。海尔的COSMO平台,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并首次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五大标准:开放、互联、柔性、智能和可视,这相当于中国企业智能制造的指南和落地标准。

COSMO为企业提供用户参与企业全流程大规模定制的能力,不仅仅是让企业精准获取了用户的需求,快速满足用户最佳体验,更重要的是,实现用户需求驱动企业全流程的变革,变原来以企业中心的传统模式,为以用户中心并联协同的互联网模式,这样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对用户终生价值的体验满足。

COSMO平台正在逐步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工业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中,全流程资源都是同时来参与,为用户全流程周期提供服务。

————————————————————————————————————————

 

11

2017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