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代表委员访谈录】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楼阳生: 奋力实现山西经济浴火重生

楼阳生表示,山西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未来要持续深化转型综改,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两会现场报道

在去产能的大幕拉开一年以后,山西经济转型的需求似乎比以往来得更为迫切。

2016年,山西的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提升,但仍处于低迷状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名中位次依然靠后。在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关头,山西如何破除“一煤独大”的历史包袱,如何站上经济发展新的“风口”?这个共和国资源重镇,能否趁此机会涅槃重生?

在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山西省省长楼阳生。楼阳生表示,山西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未来要持续深化转型综改,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p43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面对寒冬,山西人民拒绝冬眠,奋力冬泳

《中国经济周刊》: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务的山西,一度遭遇了经济发展的低迷期。您如何看待山西目前的经济形势,当前山西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楼阳生:近年来确实是山西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一度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冷的严冬。在这种情况下,山西人民没有“冬眠”,而是奋力“冬泳”,在困境中寻找生机、谋求转机。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在压力下砥砺前行、在困难中奋力开拓。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去年我省经济实现低位企稳、稳步向好,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GDP分别增长3%、3.4%、4%、4.5%,逐季加快、逐步向好,实现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标,特别是经济运行中的标志性、转折性、趋势性变化显著增加。比如,粮食生产夺得历史第二丰收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下降趋势,扭转了与购进价格长达66个月的倒挂状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负增长,等等。这些积极变化,有效改善了市场预期,支撑了经济企稳向好,也为我们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前,山西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的体制性矛盾、创新不足的素质性矛盾还远未解决,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关于当前山西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认为首先是稳增长。稳增长不仅关系到就业、居民增收等民生问题,也是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可见,稳增长是大局、是政治。今年山西GDP增速目标是5.5%,比2016年完成情况提高一个百分点。这个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当前与长远,兼顾了需要与可能,旨在为转型和改革留出空间,夯实全面小康、振兴崛起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稳的目的是为了进、为了转,从历史看,从大势看,从战略看,不转型就稳不住,不转型也没出路。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山西代表团审议时,对过去一年山西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经济持续下滑局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请您谈一谈,去年山西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楼阳生:稳增长的关键是稳住实体经济。去年以来,我们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去年拿出了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鼓励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出台实施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44条,有效降低了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

针对企业债务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有效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积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2016年山西钢铁、煤炭企业债转股共计450亿元,全省企业接续重组贷款达2800多亿。再者,通过成立信用增进公司,加大了对企业在市场上低成本融资力度,有效提高了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了财务成本。

去年以来,山西积极推动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共选派干部14477名,入驻企业4580户,收集企业反映问题8812个,已解决和承诺办结问题8636个,问题解决率达98%。今年还计划在省市县三级经信部门设立服务企业办公室。在促进项目落地实施方面,通过开展各类项目受理大起底,对2013年以来进入受理程序的3万多个项目进行自查摸底,分类梳理解决难题632个,有力推动了一批项目手续办结、开工建设,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和项目落地率。

同时,随着政治生态的明显改善,山西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有所好转。尤其是去年以来,开放、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对促进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到山西谋划投资发展的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明显增多。同时,我们注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信心,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转型的道路上,不做“叶公”,只做“愚公”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去一降一补”仍然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去年一年,山西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化解过剩产能?

楼阳生:去年山西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去产能、减产量的任务也很重,可以说是面临“两难选择”。特别是煤炭产业,在经济寒冬中不仅是“出血”,而且是“失血”。但我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将去产能作为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机遇,不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而且自加压力,将2016年煤炭去产能任务由关闭退出煤矿21座提高到25座,退出能力由2000万吨提高到2325万吨,并于10月底前全部完成,比国家要求提前了整整一个月。山西自去年4月起,在全国率先执行276个工作日减量化生产,全年压减产量1.37亿吨,占全国压减产量的39.5%。

山西既是中央决定的坚定执行者,也是中央政策的直接受益者。随着煤炭产量下降,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煤炭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工业企稳回升、企业扭亏为盈、经济稳步向好。到去年9月,山西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结束了连续26个月的亏损局面,全年实现利润58.9亿元,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撑、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去产能是解决山西发展问题的一剂良方,这也充分证明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十三五”时期,去产能是山西的重大任务。2017年,山西计划煤炭去产能2025万吨、关闭矿井25座,钢铁去产能170万吨。去产能并不是盲目压产量,而是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去落后产能,特别是产量低、装备技术差、安全隐患大的落后煤矿。同时,对去产能过程中股份制煤矿关闭退出的债权债务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山西的经济发展因煤而兴,发展中的问题也因煤而生。山西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深化改革,从而摆脱“一煤独大”的困境?

楼阳生:转型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或者地区而言,都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必须用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多年来,山西一直致力于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山西转型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转型需要时日、需要过程,也需要定力、需要耐力,是长跑,不是短跑冲刺。我们不会做“叶公”,只会做“愚公”。

经济转型首先要搭建好平台。尽管目前山西全省已有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31家,但是普遍存在“小、散、低”的问题。我们按照占全省国土面积2%左右来规划布局开发区建设,一次规划到位,分期滚动开发,力争用5~10年时间,形成“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格局,着力打造转型综改的主战场和大平台。在面上布局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太原都市区成立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涵盖太原、晋中两市。短短3个月时间,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就正式揭牌运行,“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任期制、聘任制、绩效工资制”改革基本落地。目前,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4月底开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落地。

深化转型综改,必须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上,既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构建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既要做“有心栽花花要开”的事,也要做“无心插柳柳成行”的事。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六大工程,根据产业目录,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央企、民企、外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巨木参天、小巨人企业百木成林、小微企业漫山遍野”的产业生态。

目前山西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主要原因是改革滞后。要向国资国企改革要动力,把国企改革作为今年改革的“重头戏”。要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动力,着力解决“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问题。

深化转型综改,需要要素支撑和良好环境做保障。我们将着眼于强化科技支撑,重点聚合五条链,即围绕产业链来安排创新链、配置供应链、保障要素链、制定政策链。要实施一流的人才政策,切实强化人才支撑。还要大力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对标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做法,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惯例,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政务环境。

搭好了平台,找到了动力,有了科技、人才支撑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还需要建立一套与转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如果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是“国标”的话,那么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就是“地标”。近期,山西制定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和增长质量四个方面,目的就是发挥考核指标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推动和促进经济转型。

总之,我们将坚定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金光大道,用深化改革擦亮试验区建设这一金字招牌,用好先行先试这一尚方宝剑,力争用5年时间为经济转型打好基础,用10年时间为经济转型打造雏形,用1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基本实现转型,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

2017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