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广东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平: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黄斌) 今年全国两会,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强调住宅存在多层次需求是一个不小的亮点。保障、刚需、改善、享受和投资等是市场中存在的客观需求,忽略了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一味简单限制,并不能消除这些需求,只是延缓了释放时间,会导致下一次的矛盾更猛烈,分清市场和政府分工很有必要。

IMG_1021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水果研究所所长刘忠平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平建言认为: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带来旺盛的城镇建设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从规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对城镇化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对城镇化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关注不够,对自然资源保护、公共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较弱,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城镇化率虚高(目前广东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际只有52.85%,相当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城镇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土地开发规模扩张快于人口规模扩大;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待增强;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产城统筹布局有待完善;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投入过度依赖土地开发,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创新;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有两点:一,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全局上系统地解决如何建立纵向从全国到乡村规划,横向从总体规划到各个专业、专项规划的科学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之间有效的衔接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在已有交通规划和布局基础上制定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特别要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规合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明确区域的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为区域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加强区域规划,在空间上引导区域内城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主要产业聚集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的合理布局,为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通过民主参与制度、规划衔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批准公布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等规范、约束城镇规划建设;二,深化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放宽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使更多进城就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最终建立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障面为重点,研究探索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提供体制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三旧”改造,加强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建议在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制定出台适用于存量建设用地的全方位配套政策,通过法律手段降低“三旧”改造风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该项工作更好开展。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整合与拓宽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应政府主导、合理分工、合理负担的公共财政体制,创造发挥财政投资杠杆功能,带动社会资金,大力发展产业化基金,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地方政府建设债券等方面有所突破创新。”刘忠平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