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阿里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

2月27日,阿里巴巴2017年度打假工作沟通会披露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而这背后是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9期)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真的是坐不住了。”一向冷静的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花名:灭绝师太)也难以平静。

2月27日,阿里巴巴2017年度打假工作沟通会披露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而这背后是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

但是,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在这33起案件涉及的47人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也就是说,10亿元仅仅换来了10名制售假者入狱。

郑俊芳代表阿里巴巴对外呼吁:“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她说。

假货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底,往前推12个月,仅仅在阿里平台上,就共计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业内人士透露,假货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因为阿里巴巴只是假货的众多销售渠道之一,还有诸多更加难以监控的网上销售平台,以及规模更大更分散的线下市场。

就算阿里能把假货都清出平台,假货就少了吗?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假货源头没有打掉就不可能,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共治的问题。郑俊芳透露,阿里曾经做过匹配,把过去一年中被阿里关停的企业店铺跟另外一个B2C网站进行匹配,结果发现对应的同样的营业执照还有差不多1600家在开。

再比如,阿里关停了一家销售假冒伪劣减肥药的淘宝店,警方顺着这一线索进行全方位扫描发现:这个售假团伙有超过4000名成员,遍布32个省市,绝大多数利用传销的方式通过微信群招募上下游。该减肥药成本是21元/盒,但售价268元/盒,比贩毒的利润率还高,警方在现场查获的现金量就高达4000万。

无孔不入的假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发展障碍。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政府部门共同发布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

宝洁、三星都曾表示,每年由于假货带来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即使投入数百万美元打假,但收效甚微。而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来说,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更为关键的是,假冒伪劣会严重损害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的形象和信誉,已经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

打假为何总是“空转”?

“过去一年,我们整个专案团队非常苦,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受苦蹲坑,被狗追、被狗咬的情景,他们一直都在经历。但换来的成果却让人难过,因为我们几乎是在‘空转’。阿里和公安干警,甚至全社会,用了巨大的资源来解决假货问题,但却看不到能够解决它的希望。”郑俊芳表示。

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后等待处理。而立案、进入司法程序和量刑判决的过程非常漫长和艰难。

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所以有一些人反复在这个链条中获益。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总监叶智飞透露:2015年,阿里输出线索联合公安打掉一个制售假LV案,并抓捕了制假者;而一年后,在和公安配合打掉又一个制假窝点时发现,与之前的案子居然是同一批制假者。

越来越多的制售假者学会了钻现有法律法规的空子,用各种方法规避制裁。阿里和警方曾经到某镇查处一个涉假服装网店,但他们都是定制“白版”衣服,通过微信采购涉假商标,每天卖多少量贴多少标,最终执法人员只查到10件贴有涉假商标的成品服装。

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中对于假货的规范散落在多部法律中。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新表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起刑标准还有很大完善余地,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才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是1997年制定的《刑法》中规定,这么多年从未调整过。“这个标准已不适用于现在,而且在实际办案中很难进行换算,可以考虑按照件数来定起刑标准。”同时,他还建议应禁止适用缓刑,因为这会导致很多售假分子再犯累犯率很高。

再比如,制售假处罚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是《产品质量法》,该法诞生于1993年,24年过去了,罚款标准仍停留在5万元标准。有专家认为,目前制售假相关的法律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制假售假的刑罚力度也过小。以美国为例,制假售假初犯者将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对于公司的处罚甚至会高达1500万美元。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假货这颗毒瘤正在对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制售假罚款已经24年未变,相对于非法获利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刑事打击的筛子眼儿又太粗,不足1%入刑比例更是毫无震慑作用,使得制假售假者几乎不会受到有效惩罚,假货毒瘤越长越大,而且不断复发。

那么,什么才是铲除假货毒瘤的大杀器?多位法学专家对记者表示,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过时、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的缺陷,要根治制售假问题,需改善立法、严格执法并加重刑罚力度,让制售假货者付出应有代价。

郑俊芳以酒驾入刑为例来说明,对制假售假严格执法加重刑罚的必要性。酒驾入刑的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因此,郑俊芳代表阿里巴巴对外呼吁:希望全社会形成治理酒驾一样的共识和力度来治理假货。

“目前法规从结果来定罪,造成了作茧自缚的情况,这使得很多制售假货分子成为‘不倒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表示。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表示,打假关键依靠法制建设,应有针对性立法设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假售假危害性也在扩大,必须“罚款罚到倾家荡产,一次打击以后没有力量再翻身”。

————————————————————————————————————————

2017年第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