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两会前夕,小智带你探班人民大会堂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刘烨  

人民智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要召开了,当然地点仍然在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从1959年9月9日竣工以来,不仅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会议空间,更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就像当年彭真同志说的那样: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政治工厂。今天我们人民智库工作室的小智就带您走进神秘的即将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聊聊人民大会堂那些事儿。

人民大会堂是怎么建成的

最早提出建容纳万人的大礼堂的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在1945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中央七大上就提出希望革命胜利后能建一座万人大礼堂。为什么是万人?据说是因为毛主席特别喜欢“万”字,在诗词中也喜欢用“万”字,比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他进北京后不久,就提出建设“百万人广场”,这也是天安门广场最早的动议。1958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决议,要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其中第一位就是“万人大会堂”。

高大上的万人大礼堂

这之后,北京市马上成立了由冯佩之负责的国庆工程设计领导小组和由张镈为总建筑师的大会堂设计组,在很短时间内选出了大会堂设计的8个方案,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北京市规划局各自做一个综合方案。实际上,在制定方案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争论,比如大会堂正门中心是不是正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会堂高度是不是超过天安门城楼等。这些争论在周总理、彭真、刘仁等领导的亲自过问下,都得到了平息,比如根据“活人不对死人”的传统习惯,大会堂正门不要正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根据“以人民为主”的原则,大会堂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城楼。

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东门

1958年10月23日,周总理最终确定了由北京市规划局赵冬日、沈其设计的方案,10月28日大会堂工程正式开工。但是在工程开工不久,梁思成、王华彬等建筑界大腕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还很尖锐,比如“柱子太多影响室内采光”“小孩儿放大”“西而古的风格不适合大会堂”等意见。为此,1959年1月20日,周总理亲自召集专家们开会,他在会上解答了专家的质疑,给大家讲起了故事:早年间菩萨实际上有两撇小胡子,看起来是印度人的样子,老百姓都觉得很别扭。画师于是把一张菩萨像贴在大街上,自己躲在一旁偷听百姓的评论,之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对画像进行修改,这才渐渐演变成了如今菩萨“不男不女”的样子。另外,塔也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式建筑中的一类。所以,在建设大会堂时,不能被狭隘的民族情结给局限住,而是应该“中外古今,一切精华,含包并蓄,皆为我用”。 正是周总理的这一席话让专家们心服口服,接受了最终大会堂的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人民大会堂如此庞大的工程,就是在今天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工也堪称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代,一位当年北京一建公司的建筑工人对小智说:“那时候参加会战的工人们根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除夕就回家吃了顿团圆饭又回到工作岗位。饿了随时可以去大食堂吃饭,24小时有饭吃;累了就躺在工地上睡会儿,醒了再干。真是热火朝天,几万人奋战在工地上,刘少奇、朱老总、周总理都来看望过大家。”那个时候,全国20多支青年突击队齐聚北京,最有名的当属李瑞环为首的木工青年突击队和张百发为首的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很多青年主动加入了他们的突击队,他们的队伍也从原来几十人扩展到几百人,为大会堂的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与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瑞环(中)

1959年9月9日,这是个伟大的日子,大会堂全部顺利竣工交付使用,梅兰芳在万人大礼堂演出《贵妃醉酒》,慰问建设大军。9月29日,国庆十周年宴会在五千人宴会厅举行,人民大会堂从此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走进中国的政治舞台。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名字到底怎么来的?有个传言是说大会堂建成后,周总理带领专家们去视察,请各位专家为大会堂起名字,最后总理选定了土木专家茅以升起的“人民大会堂”。但根据时任大会堂工程副总指挥的万里同志的回忆,9月9日凌晨2点半,毛主席来到大会堂工地,视察工地后,万里等请毛主席为大会堂命名,毛主席问:“你们现在怎么叫这座建筑?”万里回答说:“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毛主席说:“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这样,人民的大会堂有了自己的名字。

人民大会堂布局布置,绝对高端大气上档次

总体上看,人民大会堂内部按功能进行了分区,尤其是在2012年人大常委会议厅改扩建后,其功能分布格局更加完善。目前一区主要侧重于国事活动、二区侧重于大型会议和社会活动,三区侧重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各项功能使用。

在布局和布置上,人民大会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这是周总理提出来的。虽然大会堂的设计借鉴了西方一些教堂的设计,但在很多细节上都是以人为中心,体现实用性。比如在室内和人靠近的地方,如窗台、台阶等地方,绝不会太高或太陡,而是选择向人靠拢的比例设计,使人感到人才是建筑的主人。比如万人大礼堂桌椅之间的纵向通道,都与主席台保持垂直,前排座位不能挡住后排的视线,每排椅子都要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这意味着每排桌子的弧度都不相同,几乎每一张桌子都是特别定制的。虽然每一层离着主席台的距离有所差别,但每一层都能很清楚地看到主席台上的人物。更神奇的是,从主席台往上看,不管是2层还是3层,每个角度也都能看得很清楚。这完全符合了当初周总理提出“不搞包厢、不挡视线”的要求。

今天的人民大会堂东门

二是体现政治意义和地方、民族风格。比如万人大礼堂的灯光设计,在离地33米高的穹顶上,包围着一盏红色五星灯。五星周围用镏金制作了70道光芒线,又有40个葵花灯环绕周围,这代表“群众向着我们党,拥护我们新中国”。比如无论从东门和北门进入大会堂,都要经过门厅、楼梯、大厅,最后到达大礼堂或宴会厅,使参会者产生很强的序列感和仪式感,形成了极为庄重的氛围。比如人民大会堂的内部装饰,既有五角星、炼钢炉、玉米、麦穗等具有时代烙印的图案,又有牡丹、莲花等古典传统装饰纹饰,34个地方厅室也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装饰。

666_副本

人民大会堂的一扇大门

三是与时俱进,布局、装饰不断改进。比如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前期,万人大礼堂主席团坐席背后,悬挂着毛泽东像和其他领袖头像,后来在一些中央领导的建议下换成了国徽。现在全国人大在万人大礼堂开会时,一颗直径近6米的国徽由大会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悬挂至主席台背后,两边被十面红旗拱卫。

中共十大会场布置

再比如人民大会堂装饰画中,既有《江山如此多娇》《当代英雄》这样五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也有改革开放之后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幽燕金秋图》,还有近些年创作的《伟业千秋》《胡杨礼赞》等。

当代英雄

幽燕金秋图

怎么进人民大会堂,也有讲究

每年召开两会时,人民大会堂有五个门可以入场,大部分代表和委员从东门入场。东门作为人民大会堂的正门,共有五扇门,其中最北侧一扇会专门设为外国使节通道,外国使节入场不需要安检,这也是最大的一种礼遇。东门迎着太阳升起,象征着代表、委员代表着人民的权力来这里参政议政并行使民主权利。另外,进东门后空间非常开阔,可以缓冲大部分代表委员集中入场、排队安检的压力,也便于他们直接进入万人大礼堂。

1010_副本

人民大会堂五门示意图

北门是我们熟知的“部长通道”,在北大厅还设有记者采访席。这也是两会中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地方之一。南门是记者和各新闻媒体入场口。西北门设有车道,汽车可以开至大门口,为年事很高或行动不便的代表、委员入场通道,这是周总理的意见,因为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很多代表委员年龄都在70岁以上,上楼梯、走太多路确实不太方便。“四副两高”以上级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西南门入场,这种专属也是一种政治惯例,因为从西南门进入后是118厅和湖南厅,118厅是当年毛主席常年办公、开会、接见外宾和临时休息的地方,从这个厅出来可以直接上到大礼堂主席台开会。(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智库工作室出品)

1111

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