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货币政策必须确保“内需强健”

2月23日,shibor连续第7天全线上涨,在上涨100个基点之后还在上涨,这着实让人感到焦虑。

文 |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8期)

2月23日,shibor连续第7天全线上涨,在上涨100个基点之后还在上涨,这着实让人感到焦虑。有人认为“shibor上涨不会影响贷款利率水平”,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shibor大涨,拉高货币基金套利收益,而使得原本已经平衡的市场再现失衡,而且开始恶性再循环——货币市场利率的暴涨,推高制度套利、监管套利的收益,促使货币基金规模快速膨胀,银行居民储蓄再度被大量吸出转化为同业存款,并从中套利;储蓄存款被吸出,银行流动性恶化,大量进入货币市场拆借拉高shibor……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必然推高贷款价格和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

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做的工作,其中有: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由此看出,宏观经济政策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有人看到货币政策不提“稳健中性”便认为出现差异,但我认为,“稳健中性”属于稳健范畴。但如果真属于“稳健中性”的提法,可能是最高决策层对“稳健中性”被执行为“紧缩”产生了担忧。

说实话,在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忧患重重的情况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显得不合时宜,而更为恰当的做法应当是“稳健中性略偏宽松”。因为,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必须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直接关乎货币政策导向。可以说,没有“中性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没有“中性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增强内生性发展动力”,而“稳健中性或略偏紧缩的货币政策”都不是“释放”而是“压制”国内需求潜力的政策,是“抑制”内生性发展动力的政策。

我认为,其核心是股权资本和股权投资。没有股权投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未来的成长性无以支撑,也就不可能有“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没有股权资本收益的良好预期,中产阶层消费就不会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也无从谈起;没有股权投资,企业的财务安全就无以为继,高杠杆之下企业不可能出现足够的主动性投资动力,也不可能“增强内生性发展动力”;没有股权投资,产能新的来不了,旧的也难去,“去杠杆、降成本”更是无本之木。

毫无疑问,中国的内需强健,才是人民币币值最大的依托,更是中国人民幸福的源泉。所以,央行政策必须要对接好中国经济内需强健的要求。

————————————————————————————————————————

2017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