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支付的诱惑:变局才刚刚开始?

从掏现金、刷卡,到手机“扫码付”,再到只需手机轻轻一贴,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就能帮你完成付款……技术的进步正在使支付变得越来越便捷、安全和人性化,未来的支付甚至可能只需要手指一摸或者眼睛一眨就能实现。

p67 CFP

CFP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期)

从掏现金、刷卡,到手机“扫码付”,再到只需手机轻轻一贴,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就能帮你完成付款……技术的进步正在使支付变得越来越便捷、安全和人性化,未来的支付甚至可能只需要手指一摸或者眼睛一眨就能实现。当然,更激动人心的是由此引发的商业格局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来得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快。两年前我们还在讨论手机到底能不能替代钱包,如今它已经渗透到了煎饼摊。

过去的2016年,不仅各种“Pay”轮番登场,也有美团等十余家互联网公司拿到支付牌照,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年伊始,支付领域就爆出大新闻——京东金融牵手中国银联,双方将通过八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欲“开启支付市场的新格局”。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指出,“动辄千亿万亿市值的任性土豪们,意欲闯入支付这样一个微利的行业,看上的绝不是我们不到20亿的利润。”那为什么支付领域闯入这么多巨头,它的诱惑力在哪儿呢?

支付格局已定?远远没有!

1月4日,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京东金融旗下支付公司成为中国银联收单成员机构。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移动支付产品创新、联名卡、大数据应用、农村金融、国际业务等八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银联将与京东金融共同制定银联品牌联名卡产品标准,这是中国银联首次与非金融机构合作制定银联卡产品标准。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银行在当天首批签约。未来,银行作为发卡方,银联作为银行卡管理方,京东金融作为技术提供方,将向更多的发卡银行提供风险识别、客户管理等服务。

“银联的庞大网络现在被定义为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们两家一起合作,首先我们会在支付领域做出一点名堂来。”谈及与京东的牵手,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很谦虚,但话语中并没有掩饰银联的野心。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则表示,“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新科技对支付行业的影响,也许是所有人都难以想象到的,包括用户的需求在变,技术在变,市场格局也在变化。所以现在整个支付市场的格局未定。”

易观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90419亿元,环比增长20.5%。其中,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占比为50.42%,财付通(微信+QQ)则为38.12%,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8.54%,行业继续呈现双寡头局面。

“大家现在看到的移动支付格局仅仅发生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而且是相对于年轻的互联网人群而言的,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在整个大支付中的占比并不高,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许凌看来,京东入局支付并非是要去和支付宝、微信等在“小市场”里抢食,“京东的格局是去看那块更大的市场。”他表示,过去的玩家都是绕开银联,而京东的选择是拥抱银联。

“绕开和拥抱是不同企业的不同战略选择,也会形成不同的战略格局。我们看重的不是去占领一个单独的、份额很小的市场,而是看重支付连接金融和生活这个更大的布局。”许凌说。

支付宝方面在发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回应中表示:“我们和银联方面一直有沟通,在共同为用户为商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我们不排除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加入银联清算网络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逾120家,涵盖了绝大部分拥有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但并未包括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宝。

支付背后的大文章

实际上,在京东和银联宣布合作之前,双方已经在“云闪付”等新技术领域开展了一些创新尝试。“只要手机靠近POS机,手机就会自动调出京东白条的支付界面,通过指纹或者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打开任何APP或者扫描二维码。这种支付方式的体验更好。”许凌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支持云闪付的银联POS受理终端已达到1050万台,用户数达2000万。据支付宝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支持支付宝付款的口碑线下合作商户数量是150万家。而微信支付在2016年8月公布的合作商户数字是80万家。不过,两家的用户数量要远远超过云闪付,支付宝实名用户数量高达4.5亿,微信支付用户数也超过了4个亿。

NFC闪付的产业链条要比“扫码付”长很多,也复杂很多,而且要求智能手机必须内置了NFC芯片,市场还需要大力度培育,用户也需要培养。不过,机构预测,2017年NFC手机总出货量占比将超过六成,手机指纹识别功能的搭载率将超过50%。

“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也是现代金融得以顺畅发展的‘骨骼’。”艾瑞咨询的高级分析师李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靠费率盈利的支付其实并不是暴利行业,至少对于BAT(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这样体量的公司,确实谈不上诱人,可是支付作为金融服务源头和基础,尤其是提供的用户大数据,支付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甚至挤得“头破血流”。比如掌握了用户的支付数据,可以更好地为其提供消费金融产品;掌握了商户的大数据,就可以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放依据。

“支付是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连接着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也是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最直接服务,我们双方将一起在支付、风控以及用户服务等方面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让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时为客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支付体验。我相信在技术创新和开放的心态下,支付市场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局。”陈生强说。

金融科技输出才是终极目标

如果评选金融圈的2016年度热词,估计Fintech会毫无争议地当选。Fintech,即finance +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金融科技”,是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

许凌表示,“京东做金融并不是想成为一家银行或者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不缺银行和金融机构。我们一直都想要变成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开放能力,为整个传统金融体系服务。”虽然,京东金融之前推出了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主要是向行业展示京东的能力,未来会逐渐转型。

“京东金融所定义的金融科技,是成为银行业升级转型路上的新型服务商,‘新’表现在我们不仅仅是为银行提供一套技术方案,同时也整合数据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提供业务平台的输出,帮助银行打造出新的业务模式。”京东金融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谢锦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谢锦生看来,过去“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各干各的,互联网公司往金融业务上拓展,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技术,银行仅仅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新的渠道而已。而未来,互联网不再只是渠道,而是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业态,很多银行自己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比如,很多银行不具备自建直销银行的能力,即使建立起来,也没有客流。

“金融科技无疑是2017年金融行业的重头戏,其输出的技术创新对行业变革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表示,京东金融此次与银联进行战略合作,实质是代表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一次有力实践,若能找出一条金融科技驱动传统金融的良性发展的新路,无疑对于整个行业、企业乃至用户都有重大意义。

对话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

支付是生活到金融的公约数

《中国经济周刊》: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京东金融似乎在支付中更多是扮演“幕后英雄”,做一些底层的工作,C端会有一些进一步的动作吗?

许凌:京东金融确实没有开过这样一次发布会,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布会上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量化的产品出现。恰恰是因为支付市场的格局很大,如果只是给出一个简单改良的小产品意义不大。其实,在此次合作之前,我们双方经过了近6个月的深度探讨,也做了非常有效的尝试,得到大量用户和行业的反馈,更主要的是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在未来的3到6个月,大家会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支付产品,无论是小范围的,还是革命性的,我们都会很快推出,让大家看到未来支付的变化。

《中国经济周刊》:盯住支付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非常多,京东为什么要发力做支付市场?最看重的是什么?

许凌:支付是从生活到金融的公约数,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金融技术。任何一项金融服务,无论是理财还是信贷,都伴随一笔支付的发生。因此,京东希望成为整个支付市场的重要存在者,也希望成为重要推动者。实际上,支付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曾经现金支付存在了很长时间,刷卡出现了几十年,用二维码、APP支付则发生在最近两三年。现在我们发现,闪付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连APP都不用开,手机一贴就可以。下一步可能是生物支付,通过我们的体征(比如指纹)就可以完成。所以,新的支付格局的变化未来不是以三年时间来划定的,很有可能只是一年。闪付的增长非常快,几乎每月都是100%的增速。

《中国经济周刊》:为了让用户习惯“扫码付”,支付宝和微信都付出了巨大的推广资金,也调动了淘宝和微信两个超级入口的资源来推动。为了让用户习惯新的支付方式,比如NFC闪付,京东和银联会如何去推广?会有补贴吗?

许凌:一定会的。京东最擅长的就是转化用户、引导用户,我们一直是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但总的来说,我们一定会更直接告诉用户:这个产品非常好用,用这个产品会比以前那些产品便捷性更高、优惠更多、体验更好、更安全。

————————————————————————————————————————

2017年第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