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11年定增募集资金增长逾29倍,专家称存在“黑色产业链”

近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公开表示,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IPO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创近5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p64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期)

近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公开表示,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IPO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创近5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IPO,即新股公开发行。再融资,是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即定增,是当前再融资比较普遍的方式,在再融资规模中所占比重也很大。

IPO和再融资规模不断创下新高,也就意味着A股将在2017年迎来汹涌的解禁潮。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7年A股全市场解禁市值将达到29066亿元,比2016年的22973亿元增长约26.5%。

11年间定增募集资金增长29倍多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宣昌能讲话中透露的信息,我们有必要对过去十几年A股IPO和定增规模进行梳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这11年间,IPO募资额以 2010年的4885.14亿元达到最高水平,2013年因为IPO通道关闭募资额为0元。2016年IPO募资总额为1633.56亿元,是自2012年来的新高。

定增方面,2006年募资最少,为524.7亿元,2007年到2013年间,募资额稳定在每年两三千亿元的水平。而从2014年开始,定向增发如洪水猛兽般迅速增长,很快达到每年万亿元规模。从2006年到2016年,定增规模 11年增长了29倍多。

从两者横向比较来看,IPO募集总额仅在2006年、2007年和2010年这三年超过了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从2006年到2016年的11年间,IPO募集资金总额为21504.49亿元,定增募集资金总额则达到了59793.91亿元,前者仅占后者的35.9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以定增为代表的再融资渠道是过去11年A股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

近几年定增为何发展这么迅猛,鼎钧资本高级合伙人杨焕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首先,上市公司数量在这11年间有了较大的增长。2006年上市公司数量为1434家,并且国有企业占比较大,而到了2016年上市公司数量已经增长到3000家。其次,2015年和2016年定增募资用途中‘融资收购其他资产’占比最高。这是因为2015年以来,国家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定增融资,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程序,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并购重组类定增发行。在2015年定增企业中,民企占比较大。而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国企需要脱困对再融资的需求增加,尤其是涉及到资产注入类的国企,再融资的额度较大,譬如石油金控借壳ST济柴(750亿)。”

杨焕还表示,在2010—2015年期间,IPO走走停停,导致大量的资产通过定增收购的形式实现资产证券化,这也使定增规模发展迅速。此外,他也认为定增规模大幅增加与参与定增的资金供给有很大关系。“2014年之前,参与定增的资金多为产业资本或有前瞻性的私募机构(100万起),而2015年底后,参与定增的资金多为公募基金(1000元起)和部分第三方私募机构(资金募集渠道),导致资金供应量加大。”

p65

2017年A股解禁市值近3万亿元

在资深市场人士玉名看来,“无论是IPO加速扩容,还是定增迅猛发展,都会使解禁潮在其后一两年内汹涌而至。” 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7年A股全市场解禁市值将达到29066亿元。

具体来看,2017年除了5月、6月和11月的解禁市值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外,其余9个月的解禁规模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2月、9月和12月是2017年的三个解禁小高峰,每月解禁市值均超过3000亿,具体分别为3041亿元、3532亿元和3359亿元。

从解禁股的类型来看,2017年定增股解禁市值合计达1.63万亿元,占全部解禁股市值的56%,较2016年增长59.6%。同时,2017年A股将面临503.60亿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解禁市值高达1.16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48.2%。

玉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禁潮的到来对A股市场影响很大,首发原始股解禁和定增股解禁,对A股资金的抽血效应是很明显的。2016年年末的解禁高峰,曾使创业板破位下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光大证券的一篇报告则认为,解禁不是影响市场整体表现的主变量,但在弱势环境中高解禁可以抑制市场走强。从2016年的数据看,解禁减持行为更易发生在市场弱上涨状态。该报告还显示,解禁减持时滞目前集中在50天以内,渠道以走大宗交易为主,减持的主体以财务投资者股东为主,控股股东减持金额占比较低。

尽管解禁不直接等同于减持,但“解禁即减持”的行为正频频发生。以盛天网络(300494)为例,该公司1月6日晚发公告称,持有公司2187万股(占股本9.11%)的股东崔建平计划自公告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减持不超546.75万股(占总股本2.28%);另外,持有公司909万股(占总股本3.79%)的股东付书勇计划六个月内减持不超182.25万股(占总股本0.76%)。上述拟减持股份均为1月4日刚解除限售的股份,并且都是首次公开发行前的持股。

定增股解禁到期后,如果参与方浮盈丰厚,参与定增的公司大股东和机构减持意愿最迫切。其中,不乏一些股东在限售股解禁后马上 “清仓式减持” 进行套现。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2013年初以来完成定增的上市公司中,截至2017年1月4日,有288家累计769笔定增方案的参与机构浮盈超过一倍。其中定增限售股将于本月解禁的就有15家,解禁后套现动力足,值得警惕,如利欧股份(002131.SZ)、达华智能(002512. SZ)和淮油股份(002207. SZ)等。

投资定增项目并非稳赚不赔

随着定增融资的迅猛发展,“只赚不亏”的定增项目正在成为过去。据有关媒体统计,从基金参与定增的整体情况看, 2015年年中市场从高点大幅回落之后,参与定增的基金也开始出现分化。数据显示,参与定增尚未到期的公募产品共有1366只,截至今年1月8日,有417只处于浮亏状态,浮亏总金额高达117亿元。

股民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直接买卖相关定增股票来获取收益,也可以通过定增基金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中。相关人士分析,解禁期临近的定增破发公司值得关注,尤其是大股东参与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这类个股短期内的投资前景较为确定,毕竟大股东大手笔参与定增显示了对公司未来的积极信心。

至于股民该如何选择定增基金项目,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建议:“在牛市参与的定增项目往往容易亏损,市场不好的时候定增项目赚钱的可能性反而大。股民想要投资定增项目,第一要选择有实力的机构,第二要看市场大势如何,第三看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好不好。”

定增存在“黑色产业链”?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金融资本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在某论坛上直指,定增存在一定的“黑色产业链”,发起定增的上市公司先找10个股东给予10%的折价,再利用高送转等利好消息推高股价,之后再通过大宗市场或者二级市场减持,减持之后众多股民被套。

不过,杨焕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2015年上半年,部分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提振股价,确实存在忽悠式并购的行为,并通过与机构联合炒作股价。但因定增的锁定期最短为一年,2016年忽悠式重组的标的因业绩被证伪而股价出现持续回踩,受伤的不单单是股民,也有参与定增的机构。”

玉名则认为,现在定增似乎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的提款机。“由于过去是直接增发,不可避免存在圈钱的行为,市场对此颇为反感。之后出现了定增募资,用来收购资产或补充项目资金,但这和直接增发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新购置的资产或项目运作不理想,业绩难以符合预期,怎么办?只有新的增发跟进,购置新的资产,就形成了一个持续圈钱的恶性循环。”

有股民评论称,“定增是上市公司再输血,谁不定增就是傻,就是异类。有些公司定增后称没有找到相关项目,只能投资理财了,监管部门也是闷声不语。”

对定增的监管真的形同虚设吗?杨焕认为,“监管层对于不合理的定增行为已然采取行动,对于忽悠式的并购重组进行严厉打击。现阶段定增的审批过会难度在加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监管层一直在做‘压再融资,保IPO’的事情。”

此外,他建议对定增行为的监管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发行的价格,市价发行可有效规避利益输送的行为;二是要关注定增所收购资产的定价溢价情况,对于成立不满两年的亏损企业高估值收购监管层是严厉打击的,对于轻资产公司的定价应更加关注盈利能力,对于业绩承诺的约束要求也需要加强;三是加强对定增收购资产配套融资的相关限制,这也是避免忽悠式重组圈钱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

————————————————————————————————————————

2017年第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