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精准扶贫看典型】内蒙古“红色兴安”帮扶脱贫调查:105个区直机关的11年帮扶行动

从2014年内蒙古高院帮扶该村以来,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变化,村里形成三个合作社,整理出1800亩水田,道路硬化、房屋翻新,收入稳定,以至于吸引了两次国家级的会议在此召开。村支书庞学文告诉记者,贫困户今年人均收入不低于1万元,年底就可全部脱贫!

人民日报记者 丁志军|内蒙古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50期)

2016年11月25日,内蒙古高院政治部主任常培忠在本年度已是第6次来到兴安盟良种场村。从2014年内蒙古高院帮扶该村以来,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变化,村里形成三个合作社,整理出1800亩水田,道路硬化、房屋翻新,收入稳定,以至于吸引了两次国家级的会议在此召开。村支书庞学文告诉记者,贫困户今年人均收入不低于1万元,年底就可全部脱贫!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个只有86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50户为贫困户,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在素有“红色兴安”之称的内蒙古东部边陲蒙古族聚居地兴安盟,良种场村绝非个例。从2005年开始,105个区直机关开始帮扶革命老区兴安盟,11年间已经有数千名干部驻村工作,在兴安盟境内已经帮扶了200多个贫困村。据统计数据显示,各厅局单位已在兴安盟投入资金48亿元人民币。

处级以上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厅局级干部每年进村解决具体问题

李晓东在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格日勒屯已经驻村3年,村里的蒙古族额妈叫他小李,只有村支书王小达赖称他为李处。李晓东是内蒙古公安厅政治部的副处级在职干部。驻村3年,他为这个村协调了4000多万元资金,公安厅直接投入600多万元,整理水浇地6000亩,建起1.2万只鸡的现代化养殖场。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每年都会带领厅班子成员来村解决具体问题。作为驻村干部的李晓东每年至少在该村与百姓生活4个多月,有时是半年以上。

与李晓东所在屯相邻的白辛嘎查有人口1849人,蒙古族占99%,驻村工作队队长是内蒙古国土厅土地利用处副处长李陟宇。他是内蒙古国土厅人事处从符合要求的23名年轻干部中精选出的驻村干部,由于不会蒙古语,最初驻村时连沟通都成了问题。然而几年后的今天,整齐成排的民宅,硬化的道路旁还有漂亮的路灯,村子中间还有铺了青砖的广场,村边是红砖蓝顶的饲草料厂和千亩果园,昔日的贫困村已然大变样。

为了让归流河镇光荣嘎查脱贫,内蒙古地税局高规格下派干部,除驻村工作队之外,还从区局派一位处级干部包风翔到所在包扶村的旗县挂职副旗长,便于了解地区整体发展方向,沟通各部门帮助村屯脱贫致富。据包风翔介绍,每年自治区地税局都会由局长带队驻村解决问题,副局长级别的进村帮扶活动更加频繁。除了对包扶村进行帮扶外,他们还帮助所在的归流河镇做了整体发展规划,把帮扶向上延伸。

由有事业心的处级以上干部驻村帮扶,105个厅局级单位的一把手每年入村帮扶不少于一次,包括每年的帮扶计划和验收结果,都被列入区直机关党建工作的考核范围。

村级企业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集体经济唱响农村牧区

记者入屯采访的前一天,李陟宇刚刚从锡林郭勒盟为白辛嘎查养殖合作社购回了大尾羊,包括之前的基础母羊,这个合作社共有1800只羊被称作“铁羊”。这些“铁羊”是固定资产,村集体所有,滚动发展,由村里有能力的大户在养殖小区代养,每年以四六比例分成,每个贫困人口可因此增收1000元。在内蒙古国土厅的帮扶下,这个村子建起了一个占地2.7万平米的饲料加工厂和一个千亩果园,果园里有5.2万株果树,一半分给贫困户,另一半成为村集体财产。

内蒙古地税局帮扶的光荣嘎查建成了一座“托牛所”,有“铁牛”201头,可为贫困户每年人均分红7000元。由于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大部分不具备经营能力,“托牛所”由伊利集团承包管理,百姓以牛和土地圈舍形成集体资产,分红获利即可。

由于内蒙古高院在法律方面的优势,帮扶点良种场屯在土地流转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该屯除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外,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将全村2756亩耕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整体流转,利用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规模种植,村民除可得到每亩土地流转费用600元的保底收入外,还可获得合作社的二次分红。10人就可完成全村土地的耕种,其他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挣回150万元,该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分红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正在被其他帮扶的厅局学习借鉴。

由于每个村屯嘎查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形成集体财产的形式也有不同。除“铁牛”“铁羊”之外,还有“铁鸡”“铁树林”等!它们大多以合作社的形式出现,在未脱贫之前倾斜于贫困人口,在全部脱贫之后就进入到了村集体资产,成为村民持续发展的资本,这些集体资产成了“永不撤走的扶贫队”。

插上党旗,留下印记,带着感情去扶贫

让老区人民先脱贫致富,对党和国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东北抗联老革命基地的兴安盟,一直被冠以“红色兴安”的称号。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于1947年在这里建立,但由于地处边疆,发展滞后,当地许多百姓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多年前,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布赫在视察兴安盟后向内蒙古领导班子含泪说:自治区成立这么多年,而我们革命老区的百姓还住在小土房里,是我们党员干部没有尽到责任啊!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项任务是“建好党支部,让党员干部在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有了战斗堡垒,好的思路才能得到实现。而驻村干部也首先是党员,并且必须是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

这是一场空前浩大的帮扶行动,内蒙古直属机关工委是这场扶贫行动的组织者,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发动党员干部持续20年驻村扶贫,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插上党旗,留下印记,让党员干部受感染,知荣辱,负责任,与百姓融为一体。”20年间,主要领导换了多届,党员干部驻村扶贫的工作没有间断过,仅帮扶革命老区兴安盟就已11年,发动如此大的社会资源帮扶,充分体现了党委和政府的决心。

 

————————————————————————————————————————

2016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