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校园欺凌,不是一个“开过了的玩笑”

文章导读: 校园欺凌,不是一个“开过了的玩笑”。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

1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赵婀娜 丁雅诵

这个周末,被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刷了屏。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读来动容。虽然事情的具体细节还在核实,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

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仅不到一个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

校园欺凌,不是一个“开过了的玩笑”。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校园欺凌,不能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均十分缺乏。学校及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之危害性在深层次认知上依然匮乏。

校园欺凌事件中,究竟谁为受害者,这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

显见的自然是受害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害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更为重要却也是极易被忽视的,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们。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无意施暴的人也难免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中,其实本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已经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鉴于此,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开展有温度、有尊严感的教育,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央,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杜绝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惩戒与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有关生命尊严、有关秩序构建、有关与他人友善共处。让教育真正成为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当然,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背后自有其复杂的成因,以及在惩戒过程中尺度的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惩戒任何欺凌和暴力的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立法方向,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容错、给予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媒体在事后报道的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对事件报道的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为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究竟何为教育?每每在遇到与教育本原相悖的事件时,我们总会不禁发出这样的思考。

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用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避免校园欺凌,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真会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半亩方塘工作室出品)

中央厨房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