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经济ke > 正文

深港通,蜜糖还是砒霜?

经济ke,《中国经济周刊》、侠客岛联合出品

今天上午,延宕近两年的“深港通”,终于通了。

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市场的期待:今年7月,也就是《深港通实施方案》正式获批前夕,恒生指数大涨10.83%,创下年内新高。如今的正式开启,自然一扫市场纠结迷惘的情绪。

几经波折的深港通,为何如此“难产”?它的推出,又潜藏着决策层的何种战略玄机?

且听侠客岛和《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的“经济ke”分析。

时间

事实上,早在2015年1月5日,也就是沪港通亮相一个半月后,李克强就在深圳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一个月后,深交所更是火速率队访问香港。

去年5月,证监会在公开场合确认,深港通将于下半年内实施;港交所主席周松岗也喊话,会在6月底宣布下半年开启的消息。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2015年第四季度会正式面世。

看起来提上日程的深港通,之后却意外进入了“静默期”;到了2016年上半年,甚至有性急的香港媒体抛出会搁浅的悲观猜测。

一拖就是近两年,为什么?

央行一位匿名人士对经济ke剖析说,6月A股暴挫,整个2015下半年到2016年初,是史所未有的一段动荡期,监管层疲于应对,根本腾不出手来推进深港通;况且年初熔断机制夭折,更是让监管层不敢轻易推出任何新政。可以理解成A股需要“休养生息”,进入修复期以后,对于向外资进一步开放的许多评估也都要重新做过。

有着40年从业经历的香港证券业资深人士黄左明则认为,这种推迟推出,也可能和香港去年的局势有关。中央对于“港独”的看法,以及国际资本对于香港经济前景的判断,可能都一定程度造成了影响。

香港投资银行家温天纳则指出,深港通延迟推出,还与英国意外脱欧有关。港股会不会沦为外资“提款机”、欧盟会不会瓦解的忧虑,也在某种程度上“阻挠”了深港通的推出。之后,美国总统大选造成的金融冲击也得到了释放,深港通的推出时点确实慎之又慎。

差异

相比运行两年的沪港通,深港通有哪些不同?

首先,深港通每日额度北上130 亿元人民币、南下105亿元人民币,与沪港通现行制度相同,但取消了原有的5500亿元人民币总额度限制

在采访中,经济ke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对深港通的殷切期待,就香港方面来说超过了当时对沪港通的期待;深港通不设定总额度的做法,不小地提振了市场的投资兴趣。

另一重吸引力则在于标的股票的大大扩容,与沪港通类比,深港通的标的不局限于A/H股同时上市,而是包含了深市成份股。

根据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计算,深港通下的深股通,涵盖了大约880只深圳市场的股票,其中包括约200只来自深圳创业板的高科技、高成长股票,与沪股通投资标的形成了良好互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盖了约417只港股,比沪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了近100只小盘股。

在市场人士眼中,这种差别近乎“本质的不同”。因为,沪市大约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国企,而在深圳,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左右。深港通的意义,在于它为国际市场带来了一系列“更能代表中国未来的股票”。

掘金?

深港通中确实存在着掘金的机会。

比如,相较于深交所创业板估值较高、平均动态市盈率高达 60 倍左右、近百只创业板股票市盈率超过百倍的火爆,香港创业板很多小市值个股却长年无人问津、成交清淡。这些沉没在香港创业板市场的股价在 1 港元以下、交投非常不活跃的“仙股”,有可能会成为内地投资者的心头大好。

但这个赴港投资的游戏,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且不说投资门槛,在沪港通、深港通交易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上,内地和香港市场就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且大相径庭,缺少经验的投资者在做投资判断和交易合规方面难免会有偏差。

“就拿信息披露来说,这对于股市价格波动的影响至关重要,但两地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制度上实现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真实性之前,其实普通投资者的风险不小。”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指定讲师文刚锐说。

一位有18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则告诉经济ke,十多年前也跟风到香港开过户,专炒垃圾仙股,但香港证券市场的规定一夜间就能大大稀释手里的资产,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政策不够了解的投资者翻船概率不低。

影响

从长远看,深港通对两地股市是蜜糖,还是砒霜?

中信银行报告指出,内地资金“南下”的原始动力,是人民币贬值和国内投资回报下降。现在,保险、实业等“聪明的钱”已走在前面,内地投资者在交易中所起到的影响,则会在2017年迅速提升。

从短期来看,港股市场将被“焐热”,香港将从中获益更多一些。

比如,沪港通推出时,“北上”的资金曾领先于“南下”资金,是因为当时牛气冲天的沪市堪称投机者的乐园,到了中后期则明显是“南下”资金占优。迄今为止,沪股通总额度使用比例约为50%,港股通总额度使用比例约为80%。

不止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经济ke,港交所的竞争优势还是比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强。它实行 T+0 的交易制度,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对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深港通推出后,可能会分流掉内地市场的一部分资金,甚至导致沪深股市指数下滑;所以,短期内对股票市场而言,沪深两市资金净流出的可能性比较大。

同时,因为长期以来内地投资者的投资素质有限,投机意识强烈,也会加大香港指数的波动幅度,可能会使港股的潜在风险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美元指数的大幅走高、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断强化,确实也成为资金“南下”避险背后的强大推手。

但从长期看,深港通和沪港通可以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推动内地股票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最终促进内地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改革。

坚定

决策层为何要“排除万难”、坚定地引导资金“南来北往”?

一个显在的考量,在于深化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看到,政策层通过香港作为跳板,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几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欧美人民币离岸金融集聚城市的演变,香港地区在整个中国经济金融开放中的地位实际上有所弱化,也有很多人担忧未来香港的重要性可能进一步下滑。深港通的推出则表明,香港仍然在金融改革开放中占有一席之地。

业内人士认为,要购买内地市场股票的香港投资者,以及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股票市场的外国投资者,首先需要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直接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储备量。所以,深港通的推出,强化了人民币在岸市场和香港离岸市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与沪港通共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市场基础。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意义在于,决策层可以通过深港通收回港股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外部投资者比重,已从3年前的11%翻倍到22%,和美国持平,略低于英国。在“互联互通”框架下,内地资金将在港产生定价能力;中期而言,这一占比预计将翻番至40%以上。随着内地资金更深度参与,香港投资者结构改变,其背后的信息优势,将使其取得定价话语权。

文刚锐分析称,2003年的自由行政策和CEPA协定之后,香港的传统四大支柱行业中,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三者定价权基本由内资主导,只剩下金融一项;现在,香港股票市场受隔夜美股的影响很大,其自主定价权比较小,以内资的流动性和规模,内地收回对香港金融市场定价权,就是迟早的事。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