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石油大亨是如何炼成的?

本书近距离刻画了美国最富有、最闪耀、最具影响力的家族,展现了洛克菲勒家族四代人的生活。从在北达科他州兜售药品的“草药医生”大个子比尔·洛克菲勒,到扭转家族声誉的腼腆、热情、博爱的小洛克菲勒,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7期)

p82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

(William Manchester):

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曼彻斯特是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他的经典著作《光荣与梦想》浓缩了美国1932—1972年的丰富历史。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还有《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最后的雄狮》等。

石油大亨是如何炼成的?

威廉·曼彻斯特

发现石油的并不是约翰·D·洛克菲勒,正如发明汽车的不是亨利·福特一样。这些发明和发现只是在正确的时间与他们相遇了。小时候,约翰·D·洛克菲勒靠着烛光读书,当时唯一的炼油生意掌握在新贝德福德的捕鲸者手中。石油还是破坏盐井的东西,或是被大个子比尔这样的商贩兜售,用来治疗关节疼痛。不过,约翰·D·洛克菲勒还在上高中的时候,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位教授就已经发现,石油是可以精炼的。约翰·D·洛克菲勒过完20岁生日之后的那个月,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汽油当时还是令人讨厌的副产品,仅用来加热蒸馏器,但前景还是巨大的,比如照明煤油、工业润滑油和底漆。尽管如此,想在油区赚大钱还是不可能的。钻井不仅风险巨大,而且效率低下。油井爆炸的情况经常发生。油区到处都是冒险家、操纵股票对赌的骗子,还有打扮花哨的女人。最糟糕的是,没有人能够制止生产过剩。虽然生产商达成了限度协议,但他们还是手持大锤,在极为肮脏的油田中跋涉,到处开挖初探井,大量石油因此涌入市场,油价仅徘徊在水价之上一点儿。

这种浪费正把大家引上穷困之路,约翰·D·洛克菲勒的竞争意识受到了触犯。因为对秩序的着迷,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活设定为高效模式。约翰·D·洛克菲勒的那段生活就像是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那样,不过在他的衬托下,小说中的主人公斐利亚·福格就好似挥霍者了。约翰·D·洛克菲勒从不浪费。那个年代,火车停站让旅客下车吃饭的时间非常短,所以约翰·D·洛克菲勒出门坐火车时总是快速跳下火车,把食物全部塞进嘴里,然后再在火车行驶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咀嚼,直到下一站。他后来严肃地解释说:“我一直都有一张大嘴。”工作上,他把因引入商务餐而浪费的时间节省下来。因为用吸墨纸吸刚签好的名字会浪费宝贵的精力,所以约翰·D·洛克菲勒雇了一个黑人,手中拿着吸墨纸,站在桌旁。休息很重要,约翰·D·洛克菲勒把沙发挪到了办公室,并且在这张所谓的“床”上与同事讨论问题。与塞蒂·斯佩尔曼结婚那天,约翰·D·洛克菲勒仍没有停止在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塞蒂很漂亮,是一位虔诚的教师,她和洛克菲勒是中央高中时的同学。

在炼油厂里,约翰·D·洛克菲勒发现,密封一个5加仑的油桶需要40滴焊料。他通过实验发现39滴就足够了,并因为这一发现而欢喜雀跃。据说,他曾给一个油桶监管员写信说:“你上次汇报说当时还有1119个塞桶口用的塞子,这个月初又给你寄了1万个,本月你使用了9527个。你汇报说还剩1092个,还差500个哪里去了?”

这种不起眼的节省是会积少成多的。当时,其他炼油商一个油桶的成本是2.5美元,而约翰·D·洛克菲勒自己生产油桶,每个油桶的成本仅为96美分。他雇了一个管道工,自己购买油管,将这部分成本降低了一半。不久,他就拥有了自己的火车、驳船、仓库和铁路油罐车。到1869年,他的工厂已跃然成为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约翰·D·洛克菲勒明白,做得越大,就越要高效。没有人知道他决心成为全球唯一的石油大亨,并以此来将效率提高到最大。但是,约翰·D·洛克菲勒相信竞争是一种罪过,个人主义必须让路。

他用来减少竞争的武器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数量折扣类似,即顾客买得越多,折扣就越大。按当时的道德风气来看,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公共运输公司的客户。当约翰·D·洛克菲勒要求湖滨铁路公司和密歇根南方铁路每桶油至少给15美分的回扣时,它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当时,约翰·D·洛克菲勒公司的日产量为1500桶,而很多竞争者每天仅能精炼一两桶。他有资格要求铁路公司收取比其竞争对手更低的运费,并最终将它们排挤出这个行业。

约翰·D·洛克菲勒感兴趣的并不是石油开采,不是被他轻蔑地称为“采矿营地”的那臭气熏天的油区。他追求的是炼油厂,英国经济学家J·A·霍布森曾将炼油厂比作公路上的“隘道”,中世纪的贵族会在此处向路过的商人收税。控制了炼油厂,占据了隘道,约翰·D·洛克菲勒就会统治整个行业。当回扣成为既定规则以后,1870年1月10日,约翰·D·洛克菲勒出资100万美元成立了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接下来的那个冬天,约翰·D·洛克菲勒与其他占据领先地位的炼油商和铁路公司结成了一个秘密联盟,它们均饱受运费战之苦,因此不难接受联合的提议。该联盟买下了一家公司的特许执照。这家公司名为南方促进公司,当时已濒临破产。这张特许执照的价值在于,它赋予公司的权力既模糊又广泛:“……建设并经营任何公共或私人工程,旨在涵盖、提升、促进或发展贸易、旅行,或货物、家畜和乘客的运输,或美国境内的任何陆路或水路运输。”在这张许可证的保护下,联盟成员同意建立双重运费标准,一个针对加入联盟的大公司,另一个针对所有的局外人,费用更高。

所有联盟成员签署了一份保证守口如瓶的文件,这颇具约翰·D·洛克菲勒的风格,但最后还是走漏了风声。约翰·D·洛克菲勒平生第一次面对公众的谩骂。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城的《井架报》每天都会登出联盟成员的名字,用黑框框起来,上面的标题是“黑名单”。那些被排挤在联盟以外的人恨不得大骂约翰·D·洛克菲勒,于是包下了石油城的泰特斯维尔歌剧院和洛夫歌剧院。洛克菲勒被骂作“野兽”、“章鱼”、“团伙”的头儿,还有“四十大盗”。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慌忙退出联盟,宾夕法尼亚的立法机构吊销了南方促进公司的特许执照。所有人都认为,这样做肯定会彻底打败年轻的约翰·D·洛克菲勒。

可是当尘埃落定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克利夫兰所有的炼油能力实际上都掌握在了约翰·D·洛克菲勒的手中。当所有人都在朝他大喊大叫时,他悄悄地把竞争对手叫来,打开自己的账簿,用铁路合同向他们证明,他即使贱卖石油,也比他们按成本价出售赚钱。约翰·D·洛克菲勒温和地建议他们退出。他们虽然十分生气——约翰·D·洛克菲勒的弟弟弗兰克也包括在内,他是个易怒的家伙,当时正是一家敌对公司的合伙人——却无能为力。艾伦·内文斯写道,约翰·D·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为亚伦的手杖,吞了他们的杖”。到春天时,约翰·D·洛克菲勒已经成为石油巨人,他的资产增长了10倍。标准石油公司宣布第一次分红为40%。

(本文节选自本书第三章,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

2016年第4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