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让红军长征险道变成百姓致富通衢

“红军到,亁人笑”,长征胜利80年过去,老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追随先辈的足迹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调研。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2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克 | 四川报道

冕宁、石棉、汉源、泸定……人们或许只是因红军长征而知晓了这些西南县域,“山高路险”则如影随形。

“红军到,亁人笑”,长征胜利80年过去,老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追随先辈的足迹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调研。

“不一般”的发展式灾后重建

记者调研之日,恰逢四川汶川“5·12”、 芦山“4·20”两次地震灾后重建攻坚之时,所到之处都能明显感受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浓烈氛围。与通常所见的“恢复生产生活”不同,沿线各地似乎都将重建工作的标准确定为更高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受灾相对较轻的石棉县还提出了“一般灾区县不一般重建”的“工作导向”。

中共石棉县委书记曾令举是从省级机关下到基层的年轻干部,在石棉工作了5年的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石棉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位于雅安、凉山、甘孜接壤地带,全县面积的98%是山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石棉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县,“4·20”芦山强烈地震时石棉也深受其害。震后几年来,全县规划重建项目104个,4615户农民住宅和1176户城市民房已全面建成入住,但石棉的“重建”并未就此结束,而是主动从“恢复重建”转向“发展再建”。“我们正在按照‘出合格成品、建优质精品、见重建作品’的要求建设大渡河百里金果长廊生态景观带、雅西高速生态景观带;北部生态观光体验区、中部文化探访体验区、南部避暑养生度假区;县城核心发展区和百亿循环经济工业园,其目标是以新面貌、新城镇、新产业、新生活全方位展现生态石棉、产业石棉、文化石棉、宜居石棉的独特魅力。”曾令举说。

与石棉接壤的汉源县按照“重建一个聚居点、带活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导思想整合项目资金,“因地制宜、产村相融”,着力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村寨、产业新村和凸显彝族、藏族文化特色的彝家/藏家新寨。据汉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西琼介绍,“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是县委的既定方针。目前,汉源已建成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水果基地,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态蔬菜基地和花椒、核桃两大干果基地,形成了“百里精品果蔬长廊”产业环线,成功创建花海果乡国家4A级景区,双溪桃源胜景、大田槿上梨花、清溪樱桃溪谷、前域鹤舞田园和锦绣田园等一批田园景观系统也已经打造完成。“新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果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汉源还借此成功举办了“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全县乡村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雅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小林认为,石棉、汉源等区、县的“不一般重建”与中共雅安市委“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的思想理念密切相关。把“重建”的重任看成是“补欠”的机遇和抓手,雅安有了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不让老百姓空守绿水青山

冕宁,凉山北部的山地小县,生活着彝、藏、回、苗、蒙古等19个少数民族。冕宁历史悠久,但为今人广泛知晓还是因为红军——“长征”一词便出自发布于冕宁的一则《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彝海结盟”更让人津津乐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红色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但由于贫困人群广、贫困程度深,脱贫解困仍然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冕宁县委书记刘俊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自然给了冕宁十分宝贵的绿水青山,但谁也没有权力叫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因此,如何做到“资源变资本、生态变业态、青山变金山”,是冕宁历届领导班子不变的议题。尤其是近年来,冕宁县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对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给予连续和重点扶持,先后建成“宏模乡2000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村1300亩优质桃种植基地”“曙光村25万公斤葡萄种植基地”和“凉山州原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0000羽种鸡养殖基地”,凉山“泸宁鸡”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并被确定为冕宁县精准扶贫专用鸡苗。

冕宁县还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帮扶贫困户,教育和帮助他们学会自救与互助。大桥镇巴甫村是冕宁“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的试点单位,驻村干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及家支代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精准识别出贫困家庭,以2016年12月31日作为全村脱贫日,开展脱贫致富大比赛。村里取消了过去的现金扶持方式,2名党员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从制定种养殖计划到购、养、销,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并与有关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很快就见到了明显的成果。

改变农产品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泸定县得妥乡何家山村让村民人均收入5年翻了一番,这也是山区群众从绿水青山得到金山银山的典型事例。“十二五”以来,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始终将“高山半高山”扶贫开发工作置于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强力推进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5年来,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农产品品牌。

————————————————————————————————————————

2016年第4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