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稳定机制

人民币汇率近期出现相对较大幅度下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10月10日一次性贬值230基点并且突破6.70关口。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1期)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人民币汇率近期出现相对较大幅度下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10月10日一次性贬值230基点并且突破6.70关口。

这种波动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实属正常,而且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可能仍将承受一定程度下调压力,原因在于:其一,美国经济数据转好,美元因加息预期而持续走强;其二,中国央行遵循市场化改革方向,在确保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大前提下,对汇率波幅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其三,此前多年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扬,客观上诱使部分游资入境套利,人民币汇率确有适度下行需要。

但是排除掉这些短期、局部、技术性因素,人民币汇率在各种基本面分析中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其依然稳固的内在稳定机制主要体现在:

首先,虽然目前全球贸易确有争端加剧迹象,但中国显而易见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没有必要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通过本币贬值途径刺激出口,因为一方面,在对汇率较为敏感的中低端产品领域,中国强大的加工生产出口能力,业已逼近全球市场需求极限,本币贬值的边际效应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正因为考虑到包括本币贬值在内的几乎所有途径,都很难进一步扩大本国中低端产品出口,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本国企业沿产业价值链上移并且成效显著,而这些新的目标市场决胜的关键,显然不在于汇率或价格。

其次,人民币必然趋向的国际化进程,固然会使得人民币汇率遭逢更多市场风险,但恰恰又正是这种与风险的互动,可以使人民币汇率在更高层级上实现更稳固的动态均衡。此前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伴随着该种货币的整体升值或基本稳定。

第三,导致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固然不胜枚举(有些甚至无法预知),但从根本上来说,货币间汇率的中长期均衡水平还是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经济体)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水平,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国家,拥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与内部配套优势,其依然很高的实际增长率与很可能更高的潜在增长率,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具有非常稳固的实体经济支撑。

第四,即使因为热钱流进、流出等因素干扰,人民币汇率此前确有一定高估,但是经过汇改以来较长时期以双向波动为主的调整,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相比,两者已经非常接近(至少也是显著趋近)。

最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至今仍然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依然高达3.16万亿美元(接近第二大储备国日本的3倍),因此,即使在出现“黑天鹅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仍具有可靠的安全边界。

————————————————————————————————————————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