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颁奖盛典|中国扶贫·企业贡献奖

p74 图为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图为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0期)

中国华能集团

发挥电力央企优势,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p75(2)

扶贫故事

“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开展各类定点扶贫项目287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959期,培训干部人才62207人次,援建学校786所,援建医院(卫生所)948所。在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中投入无偿援助资金31.23亿元。

华能集团将做好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履行央企责任、践行“三色公司”使命的重要任务,“十二五”以来,继续深入推进在陕西横山、新疆阿合奇、青海尖扎、西藏墨脱等地的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华能集团坚持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发挥企业优势,走电力扶贫与改善民生并重的路子,更加突出精准帮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助力贫困地区奔小康。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广人稀,缺电是困扰群众的一大难题。公司发挥企业优势,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与解决用电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施电力扶贫,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发展共享共赢。如华能集团在新疆阿合奇县托什干河上,投资21.3亿元,建成了援疆最大的扶贫惠民工程——别迭里水电站(24.8万千瓦)。

华能集团认真贯彻国资委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在陕西横山县的“百县万村”工作。如,安排三年(2015—2017年)投入资金1170万元,带动地方配套和村民投劳,新建修缮道路(村组路、生产路、联户路)675公里,打井、新建提灌站、水站、集雨场窖等330余个,资助14个村修缮电力设施,涉及群众约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1万人。

他们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横山县实施“栋梁工程?新长城贫困生关爱行动”。2014年起,每年投入资金110万元,资助横山县贫困家庭大学生50名、高中生100名完成学业。在阿合奇县,出资建设3所幼儿园、小学。每年投入50万元,资助100名在校贫困大学生生活费。 (文|贾国强)

万达集团

14亿元“整县扶贫”丹寨,创造精准扶贫新模式

p76(2)

扶贫故事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17.2万人口,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约有3万贫困人口。

2014年12月,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扶贫协议,初期决定出资10亿元,在丹寨县实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扶贫模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两次亲赴丹寨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推进扶贫项目。

根据丹寨县实际情况和万达自身优势,万达集团反复调整扶贫项目,从最初的猪养殖加工、茶叶加工、米加工等项目,最终调整确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小镇、扶贫专项基金三个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增加至14亿元,将使丹寨县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万达丹寨扶贫新模式两年见到实际成效。

万达捐建的丹寨职业技术学院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学生,学院设施达到国内大专职业学院的一流水准,计划2017年6月建成、9月正式开学。旅游小镇项目位于丹寨县风景秀美的东湖岸边,占地400亩,一期投资6亿元,一期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苗寨特色,配套建设三星级酒店、多厅电影院、儿童娱乐等设施,引入丹寨特色的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打造一站式苗族文化体验。万达丹寨专项扶贫基金规模5亿元,由万达投资公司进行理财,每年保底5000万元收益,无偿分配给丹寨县产业扶贫也无法惠及的1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贫困人群。

此外,去年3月,万达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在贵州省建设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万达在贵州所有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增加10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每年缴纳数亿元税收。 (文|贾国强)

吉利控股集团

让世界感受爱

p77(2)

扶贫故事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总是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这样深刻认识企业经营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

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经过30年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千亿元,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1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9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吉利通过大量的社会责任实践,形成了在扶贫开发和公益方面的基本价值主张。他们以“让世界感受爱”为公益价值主张,将教育与环保作为公益聚焦领域,同时辐射文化传播、扶贫赈灾和弱势帮扶三个公益议题,以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实现社区融合、推动吉利人深度参与、探索可持续的公益模式作为四大公益原则。

自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吉利集团董事局、党委专门组织学习了中央扶贫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投身精准扶贫事业中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吉利集团启动了名为“吉时雨计划——吉利精准扶贫项目”,对设有吉利生产基地的5个省份开展扶贫工作,利用5年时间帮扶脱贫1万多户,投入资金4亿~6亿元,精准帮扶河北张家口,陕西宝鸡,贵州贵阳,四川成都、南充、雅安,浙江杭州淳安、台州、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超过12000个困难家庭,其中包括1000名大学生。

他们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特产扶贫四个方面入手推进精准扶贫项目,在实践探索中力争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企业推进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文|贾国强)

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p78(2)

扶贫故事

扶贫开发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如何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为支农惠民的金融主力军,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是如何肩负起支持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重任的呢?

近年来,针对农户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农信社按照“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贷随用、周转使用、无需担保”的模式,推进农户信用评级授信工作,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程,使全省356.09万农户获得使用小额信用贷款资格,占到了总农户数的79.13%,授信总额达到1438.15亿元,自推行以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445.92亿元,目前,贷款余额343.33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缩短了贷款流程,简化了贷款手续,创新了贷款方式,破解了农户融资担保瓶颈制约,支持了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

针对全省特色优势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农信社积极打造以“五通五宝”为特色的产业贷款,推出“金种宝”贷款产品,满足了制种产业资金需求;推出“旺畜宝”贷款产品,支持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推出“金果宝”贷款产品,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出“金薯宝”贷款产品,促进了马铃薯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出“陇药通”贷款产品,支持中药材形成了产业链;推出“陇菜通”贷款产品,助推高塬夏菜和设施蔬菜的产业化;目前,已累计发放“五通五宝”特色涉农贷款477.9亿元,余额236.41亿元。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了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促进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的培育。

利用农信社金融服务网络广覆盖优势,推行了“农信社+惠农+社保”的服务模式,与省财政厅合作代理发放了全省450万农户的财政强农惠农补贴资金,与省人社厅合作承办了75个县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征缴及代理发放业务,金融便民服务点和惠民终端的布设,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度。 (文|贾国强)

东达蒙古王集团

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p79(2)

扶贫故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横亘南北,占国土面积48%,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干旱硬梁区占48%。年降雨量150~300mm,年蒸发量却达到2000~3000mm。过去每到雨季,山洪沿黄河上游达拉特旗境内流域的十大孔兑(季节性河川)穿越沙漠,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泻入黄河,形成沙坝,造成黄河断流、包钢断水。

特别是多年来人为的乱砍滥伐过牧,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这种恶性循环的生态状况,不仅长期危害着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制约和困扰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严重威胁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土生土长的赵永亮毅然辞去公职,1996年先后整合10多个小型企业,组建了东达蒙古王集团。同年还组建了东达生态公司、库布其沙漠研究所、高产绒山羊育种研究所、生态研究建设基地,拉开了以山羊绒制品、造纸产业为龙头,拉动生态建设、沙柳治沙、发展沙产业,产业扶贫的序幕。

从1998年开始,企业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在福源泉、中和西乡、永隆泉开发建设了3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在福源泉基地修建了油路、砂石路、机电井、喷灌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井田路林”四配套。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总投资4.05亿元(其中从银行贷款1.65亿元、集团出资7000万元、农户自筹1.7亿元)在黄河一级支流10条孔兑区域内,建立了32个库布其沙漠沙柳综合治理区和50多个舍饲绒山羊养殖基地,带动种植了近300万亩沙柳,据估计,辐射带动了1000万亩的沙柳种植。东达纸业公司,一期建成年产10万吨的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产值达3.2亿元,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

对此,钱学森院士称,“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文|贾国强)

东岭集团

发展创造财富,倾力回报社会

p80(2)

扶贫故事

东岭集团是陕西省最大规模民营企业,发轫于农村集体经济,在30多年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能够“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帮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政府的好政策,哪里会有我们企业家今天的辉煌?哪里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做企业家一定要有尽全力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责任感。”这样朴实简单的话李黑记董事长在很多场合说过。

1979年,他带头办起了黑白铁皮加工部。就是从这个小作坊出发,他把东岭集团做到了今天的中国500强企业,今年总收入能达到1000亿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东岭集团在宝鸡的凤县、凤翔县、麟游县、眉县以及金台区、陈仓区等4县2区都办企设厂,直接解决当地农村及城镇就业7000多人,企业驻地周围群众也依托企业,通过从事商贸、运输服务,开办餐饮、宾馆、商店等增加了经济收入,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道路。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东岭集团先后和当地政府联合,企业捐资帮扶宝鸡凤县、凤翔县、麟游县等企业驻地周边村民建设新家园,让广大村民群众搬迁入住新农村;2013年起,东岭集团投资200多亿元,主动承担宝鸡旧城及棚户区改造任务,6000多户村民及居民即将乔迁新居。

另外,近年来东岭集团为农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以及赈灾捐款,累计捐款超过3亿元。其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自身企业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心系灾区人民,捐款340多万元;2010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加剧情况下,投资8600多万援建宝鸡渭河石鼓文化廊桥。

未来,东岭集团将会继续以扶贫为己任,通过多办企业、扶持产业、移民搬迁等形式,吸纳贫困人员就业,与贫困村结帮扶对子;通过思想引导、科技致富,精准发力,重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做出民企应有的贡献,东岭集团扶贫之路永远在路上! (文|贾国强)

昌盛日电

总书记点赞的“造血式扶贫”

p81(2)

扶贫故事

光伏农业在诸多光伏应用中与扶贫工作结合最紧密、互补性最强,在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降低农业设施初始投入、加大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一、二、三产联合等方面对扶贫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的目标。

昌盛日电首创的“光伏农业”发展模式产业扶贫效果显著,由此昌盛日电也成为国内“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的开创者。在贫困户识别方面,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识别出贫困户,确保做到扶真贫。在该模式中,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是光伏扶贫、光伏农业造血式精准扶贫的实际运营载体,农民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外,昌盛雇佣农民进棚务工也能让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结合这两个方面可使其收入提高2倍以上。

昌盛光伏农业造血式精准扶贫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不离乡不离土,贫困户就近就业,仍然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第二,精准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棚工作,获得工资收入;有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创客创业,还可以分享到经营成果。第三,扶贫目标与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不仅能够带动项目地群众脱贫致富,还能够在当地发展起特色农业产业,一举两得,可持续发展。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扎实,企业要在产业扶贫中发挥好推动作用。”今年7月19日,深入宁夏调研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进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科技大棚,详细询问了贫困户的就业生活状况,说了这一番话。

原隆移民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土地贫瘠,产业薄弱,贫困户较多。两年前,作为国内首创“棚上发电棚下种地”模式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昌盛日电”就是在这里启动了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了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村民将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后,企业为移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园区农业车间,向产业工人转型。“造血式扶贫”的理念迅速在此生根开花。  (文|贾国强)

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

“红河模式”引领行业,开启精准扶贫新格局

p82(2)

扶贫故事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对食品有效跟踪和追溯,已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全球性课题。

为保障基地蔬菜的质量安全和深港两地菜篮子蔬菜市场供应,尝试解决目前困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四个主要难题——生产不规范、管理不标准、信息不透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衔接等“四不”问题,2013年5月,果菜公司利用云南红河州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良好契机,联合行业翘楚,共同出资在云南泸西成立合资公司——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80088万元,在红河泸西境内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有保障的区域流转土地,以建设“农业园”并实行“七统一”(土地流转、蔬菜标准、采配农资、包装规格、蔬菜品牌、配送运输、集中竞价交易等七个统一)的模式分批建设5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种植基地(即“红河模式”)。

在红河州全境以及周边的文山、屏边、丘北县在内的广大地区,随着作为云南省蔬菜生产新兴产区的逐步发展,优良蔬菜种子需求十分强劲。以公司在当地开发建设的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为先导,以遍布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品分销能力及市场网络为依托,以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来引导、促进当地蔬菜等作物的良种良法实施,逐步推广蔬菜等优良品种销售,市场容量大,发展潜力强,未来收益十分巨大。

公司以“精准扶贫、倡导公益”为驱动力,近几年来已先后帮扶河源、湛江、云南等地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1.2万户农民创造了财富大平台,解决了1.6万以上农民人口的就业。  (文|贾国强)

河北永清金泽恒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0亿元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p83(2)

扶贫故事

2009年以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尚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速较低,发展模式单一。曹家务乡是永清县一个缩影,环境脏乱差,村民居住生活条件较差,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零星经济林种植、养殖,村容村貌整治难度大,任务艰巨。

随着国家、河北省、廊坊市三级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2007年永清县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这一形势下,永清金泽恒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金玉柱,经曹家务乡政府招商,毅然放弃北京的生意,投身于永清县曹家务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玉柱是土生土长的永清曹家务乡人,虽持有北京户口但不忘家乡养育之恩。为筹集资金,金玉柱将在北京打拼多年积累的公司资产以及家产变现,投入到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2007年投资成立了永清金泽恒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金泽地产正式启动了廊坊市永清县新农村建设项目——丽嘉小镇,廊坊市、永清县乃至曹家务三级政府的相关领导都参加了北曹家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基仪式。丽嘉小镇项目规划用地2000余亩,规划建设4个农民新村共计2000余户别墅式农民新居,为约8000名农民提供舒适的现代化的居所,同时美化环境,靓丽村庄。

除村民新居外,还规划有供水、供热、污水处理以及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规划有行政办公、学校、幼儿园及商业等服务设施。丽嘉小镇4个村庄之一北曹家务村是回族村,为此规划建设了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民族风情街和清真村。

截至目前,丽嘉小镇累计投资达3.5亿元,500余户村民喜迁别墅式新居。丽嘉小镇的建设为附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当地村民创业路径和经济来源,为永清县经济发展及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计划下一步投资建设一座约2万平方米为百姓服务的医院,投资建设一座集小学、中学、高中于一体的基础教育学校,为当地村民乃至外来人口下一代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文|贾国强)

————————————————————————————————————————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