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颁奖盛典|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

55

图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0期)

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

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

两年时间,六项工程,专注产业,改善民生

p65(2)

扶贫故事

按照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21名同志于2014年9月来到宁夏中南部山区一市九县(区)一镇挂职锻炼。两年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为了使闽宁对口协作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工作队来宁伊始就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调研摸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明确了两年援宁工作帮扶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认真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援建工程、特色产业帮扶工程、民生事业改善工程、智力帮扶工程、招商引资工程和文化旅游交流工程。

援宁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项目上,目前已经落实到位的援宁项目资金15873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建设等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其中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援建工程共43项,涌现出原州区上马泉村、西吉县闽南小镇、隆德县张树村、泾源县泾光村、彭阳县庙庄村等一批“闽宁示范村”;实施特色产业帮扶工程76项,扶持了西吉县珍珠蛋鸡和黑山羊养殖、原州区油用牡丹种植、西吉隆德闽宁产业园建设、彭阳县菌草肉牛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实施民生事业改善工程64项,援建了固原市弘文中学、原州区泉港小学、西吉回中、隆德第四幼儿园、红寺堡一中等一批学校教学楼,建成西吉、泾源、盐池、同心、彭阳、红寺堡等一批敬老院福利院,支持了彭阳县医院、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隆德县闽宁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的基建和医疗设备,以及海原图书馆、红寺堡区晋江图书室等文化设施。

下一步,援宁工作队将再动员、再部署。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强化干部交流培训;继续加强人才和学科建设。援宁工作队将积极落实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以及对口医院、学校等帮扶协议,在培训教师、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医疗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优质医疗资源援助等方面开展合作。(文|银昕)

山东省援疆指挥部

率先提出“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

p66(2)

扶贫故事

山东援疆工作始于1996年,最先援助喀什、和田两个地区,2005年起重点援助喀什地区疏勒、英吉沙和岳普湖三县。新一轮援疆2010年以来,山东定向支持喀什地区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和麦盖提县。这4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新疆南疆三地州成片贫困地区。

山东援疆帮助受援地引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各类产业合作项目289个,完成投资209亿元,带动就业4.38万人。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就业第一”的援疆新要求以来,山东援疆率先提出“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的模式建设农村产业社区,把工厂建到农村,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探索出了促进受援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新模式,使大批不愿、不能离家的维吾尔族群众实现了便利就业,破解了在疆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就业难问题。目前仅中兴手套在英吉沙就建成卫星工厂17个,实现用工3000多人,取得了“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带动一片、安定一方”的多重效应。在山东援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现在已有锦绣针织、依丝路织业、大众服装等1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受援4县乡村设厂布点,带动当地就业9400多人。此外。山东援疆启动实施了“山东百企万岗进喀什”活动,有组织整建制到山东转移就业2000余人。

山东援疆建设安居富民房10.7万户,棚户区改造3750户,基础设施配套77个中心村,改造提升29个小城镇;建设26所幼儿园、6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4所民汉合校普通高中,每县建设了一所综合性职业教育和技能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县医院3所、县疾控中心3处、乡镇卫生院5所,为受援4县县医院和4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医学设备,建成120急救指挥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受援地教育医疗条件。实施“电视送农户、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向4县农户赠送液晶电视机12万台。这些民生项目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文|银昕)

吉林省松原市

资金政策多渠道运行,产业项目立足本地实际

p67(2)

扶贫故事

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松原围绕全市9.4万贫困人口,编制了《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工作531工程路径规划》,出台了《松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和《松原市2016年脱贫工作方案》。

在资金政策上,松原市坚持多渠道运行。在产业项目上,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扶贫:长岭县突出发展产业项目,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14个,总投资3690万元。其中种植项目7个,养殖项目7个,可带动11003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扶余市实施了养鹅扶贫项目,采取“贫困户+公司”模式,为761户贫困户发放鹅雏10.63万只,财政补助资金63.78万元。前郭县突出抓产业项目,包括光伏发电、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和“家庭牧场”等项目,全部精准到人到户,使贫困人口持续受益,受益贫困人口1647人。乾安县突出特色,发展葡萄大棚、瓜菜大棚、畜禽养殖等产业项目60个。余字乡岁字村自筹资金35万元 ,新建114栋瓜菜大棚,可带动18户贫困户增收。

下一步,松原市将突出抓好六项工作: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搭建好全市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决策指挥系统。产业扶贫工作,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发展养殖业和光伏发电。项目政策调整,政府操作的一些大项目要向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抓好农村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对全市18790个危房户,争取政策每户解决2.5万元,余下部分缺口资金拟申请金融部门的中长期贷款,确保三年内彻底解决贫困户危房问题。政府搞好最后兜底,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贫困人口全面负责。搞好帮扶典型宣传,准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全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及时准确报道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经验、好做法。 (文|银昕)

贵州省铜仁市

专注于林业扶贫,利用大数据做到“精准”二字

p68(2)

扶贫故事

铜仁市的产业扶贫以林业为主。贫困人员的信息识别是全市“扶贫云”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的精准与否至关重要。为此,全市林业系统始终把“精准识别”放在首位,重点覆盖“三金”,即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营造林项目补贴资金。要求各区县利用补偿资金兑现清册、补助资金兑现清册以及营造林项目整地劳务清册、栽植劳务清册等,提取对应清册中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用函数SUMPRODUCT与扶贫数据比对,准确得到三项措施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信息。

铜仁市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治贫、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基本上取决于外部的“输血量”。通过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在“转”字上狠下功夫,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产转业,稳妥地使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利用天保管护资金,全市利用天保管护资金聘请生态护林员66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名,占该项聘请总数的15.76%。提取国家级公益林资金,全市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提取国家级公益林资金,聘请生态护林员1852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13名,占该项聘请总数的49.30%。利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护林员补助资金,铜仁市2016年度获批2280名生态护林员指标,占贵州省武陵山片区获批总数的61.79%,平均每个区县228人。

下一步,铜仁市将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生态护林员聘任工作,开展选聘生态护林员等工作和使用补助资金,尽早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转为生态护林员;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对生态效益补偿贫困农户和退耕还林补助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关系到扶贫精不精、准不准的问题。目前,有部分区县正在开展退耕还林资金兑现工作,有的区县已经完成资金兑现工作。待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其他生态补偿脱贫资金落实后,亦可识别其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从而得到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工作中最重要的精准数据。(文|银昕)

江西省鄱阳县

保护粮仓中的粮仓,以“众筹”方式将“散兵游勇”变成“集团作战”

p69(2)

扶贫故事

江西是全国的粮仓,鄱阳又是江西的粮仓。农业是鄱阳的担当,鄱阳要坚决打破收入和粮产量倒挂的魔咒,发展农民合作社,用“种地”实现脱贫,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

与以往一家一户种水稻,浇水、运苗、插秧各个流程都独自完成不一样,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几乎每一个程序都有专门人员用机械操作。如今,鄱阳农业已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机械化。从机器耕作、插秧,到飞机打农药、防虫害,最后收割、烘干稻谷保存也都是机械化,已经几乎不需要人工了。农民合作社的业务也不止于当地乡镇,已经走出了江西省。

同样是种地,不少地方确实越种越穷,但在江西省16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鄱阳,“种地”却成了战胜贫穷的法宝。“众筹”就是集众人之力来完成某件事情,这几年这个词越来越热。在鄱阳,对农民收入增长帮助最大的就是他们自发“众筹”起来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精准施策,鄱阳县脱贫路上争取不落下一个贫困户。具体执行起来就是,产业扶持一批,就业安置一批,社会资助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鄱阳当地进行产业帮扶;那些有智力障碍或体力不行、有田也耕不了的农民,鄱阳结合农业全程机械化来帮他们脱贫,并解决劳动问题。合作社在推广过程中,注重吸收贫困户和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加大了对他们的帮扶力度。

到目前为止,鄱阳县组建的农机、蔬菜、苗木、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等专业合作社已突破1000家,通过引导农民“众筹”建立专业合作社,使农户经营由“散兵游勇”走向了“集团作战”。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扶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今,合作社的农民人均耕地已接近6亩,正常年份每亩年纯收入能超过1000元,人均6亩的收入就是6000元。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贫困线,现在合作社的农民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文|银昕)

甘肃省临洮县

一面维修加固,一面实施搬迁,以危房改造推动精准扶贫

p70(2)

扶贫故事

临洮是全国最早进行“三西”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县份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县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7个、重点村144个,贫困人口9万人,贫困面为18.23%。临洮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交通运输部“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国扶办光伏扶贫试验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试点县”和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示范县”“金融扶贫示范试点县”“电商扶贫试点县”“光伏扶贫试点县”。

住房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临洮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94万户。然而全县C、D级危房存量大,维修改造任务艰巨,特别是推倒重建模式存在成本高、期限长的问题,群众举债建设、因房返贫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该县坚持“两条腿走路”,对有条件实施搬迁重建的实施搬迁和重建;没有条件实施搬迁重建或本人不愿实施搬迁重建的,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采取维修加固的方式,率先开展C级危房维修加固改造试点,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住建部、省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以维修加固为主的农村危房改造模式,因施工程序简便、施工期限短、工程造价低、有利于维护建筑原貌等特点,适应了当前危房改造工作的目标要求,有效解决了当前该县危房改造中遇到的难题。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该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户进行试点示范。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组建专业技术指导组,举办了危房加固维修技术培训班,对340名乡镇技术人员和当地建筑工匠进行了集中培训,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名熟练掌握危房加固技术的建筑工人。 (文|银昕)

贵州省道真县

主体责任、任务目标、督查考核,三个精准推动扶贫工作

p71(2)

扶贫故事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道真县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8%,48个贫困村中的5个贫困村出列,县级和11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目标。道真县地处黔北渝南之交,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发展困难县。如今,道真县成功实现“减贫摘帽”。

新理念催生新举措。走进道真县玉溪镇脱贫攻坚办公室,墙上一张精准扶贫“作战图”上清晰详细地标记着全镇11个村(社区)的“贫困信息”。道真县将精准扶贫以三个具体精准的方式进行推进。

一是主体责任精准。扎实开展“两个遍访”回访工作,34名县领导和98家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圆满完成了遍访工作;按照“54321”结对帮扶模式,明确350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35万户精准脱贫农户,精准选派45名驻村第一书记,配强5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坚持“不脱贫不脱钩”。

二是任务目标精准。抓细抓实各类示范点建设,着力突出“五在村”机制: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该县平模镇、隆兴镇及兴宝村、石笋村等5个党建扶贫示范点初见成效,县内三个党建扶贫示范带已基本成型。压实责任,以乡(镇)为单位、季度为节点,采取自行申报、自主选题、分片承办党建扶贫现场观摩会,确保村村都有“五在村”元素,村村都体现“五在村”措施,村村都彰显“五在村”成效。

三是督查考核精准。通过自查自报、明察暗访、评分定级、巡回督查等方式,开展大党建大督查3次,督导单位265个,评出先进单位56个,通报个例5起。通过督查考核,提高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全面强化了党建扶贫主体责任意识。 (文|银昕)

贵州省习水县

已经“摘帽”的革命老区,“工农商游”四路出击,以发展促扶贫

p72(2)

扶贫故事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的习水县,2012年率先在贵州省实现县级“减贫摘帽”。从2011年至2014年,该县贫困乡镇从18个减至3个,农村贫困人口从23万人下降到14.2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97元增加到7095元。

近年来,习水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始终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把县域经济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贵阳国家高新区于2016年4月开始结对帮扶习水县。目前,高新区已指导帮助习水县建立了呼叫中心、众创中心,并挂牌成立“贵阳高新区习水大数据产业园”等。据介绍,自结对帮扶习水县工作启动以来,高新区坚持以“大数据、大扶贫”战略为指引,指导和帮助习水县建立呼叫中心、众创中心,智能终端配件制造基地;结合习水县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挂牌成立“贵阳高新区习水大数据产业园”,推进习水大数据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新区大数据相关企业到习水县发展大数据产业,指导结对帮扶贫困村建设农村电商中心等平台,帮助习水县开创微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模式。当前,高新区已先期投入1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贵阳世纪恒通习水呼叫中心150个呼叫坐席项目已于6月6日开始投入运营,为习水县提供150人的就业岗位;组织开展了大数据农村电商、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

发展是最大扶贫。习水的经验在于,跳出扶贫抓扶贫,各区域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找到了决战贫困的“金钥匙”。创新区是习水县实施区域扶贫规划的六大片区之一。此外,习水还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规划了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习水经济开发区、县城现代服务业园区和东南部扶贫攻坚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取得了较大成效。 (文|银昕)

山西省武乡县

抓住“百企千村”机遇,“红色之都”将产业发展与扶贫相结合

p73(2)

扶贫故事

位于太行山区的武乡县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被誉为“红色之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在这里长期驻扎。

山西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太行吕梁。武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县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深山、石山和高寒冷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抓住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机遇,深化与企业的对接沟通,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自2013年开始,该县相继实施了油用牡丹种植项目、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以及核桃经济林片区开发等项目。目前该县已经形成“粮、畜、果、菌、油”五大产业,带动10余个乡镇、100多个村的贫困户致富。

工作中,武乡县一看宣传发动是否充分,从各乡(镇、区)是否成立机构,是否召开专题会议,是否将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是否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意义、标准、程序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对不在村的农户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等方面进行“再回头”,确保群众的知情权;二看执行程序是否到位。按照动员部署、摸底核实、民主评议、审核把关、公示公告、信息录入、落实帮扶、检查总结八个步骤,对各乡(镇、区)及各村在识别贫困户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各程序进行重点检查,确保识别工作程序合法、公开公平公正;三看识别结果群众是否认可,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进行“两公示一公告”,公示公告发布后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对群众有异议、不认可的,该重新识别的重新识别,该重走程序的重走程序,确保识别结果真实有效

此外,结合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武乡县在产业园区附近设立移民安置点,既改善了移民户生产生活环境,又为移民户就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移民户“移得来、住得安、能致富、能发展”。(文|银昕)

————————————————————————————————————————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