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论坛】中国创时代:科创企业如何融入国际市场?

创业者备受瞩目,创业生态环境同样值得关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9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上海报道

“我们在上海结识了欧洲合伙人,通过建立欧洲运营团队拿到了欧洲前五大保险公司中的三家合约,现在回到上海继续创业。”上海沙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敏杰在9月24日参加上海浦江论坛之“创·未来”亚洲创新创业合作论坛上分享了他跨国创业的心得。“我们愿意跟本地的伙伴一起创立新的保险模式,以差异化的方式进行竞争,最后利用上海非常好的国际人才和资源平台将企业带到下一阶段。”他说。

论坛上另一家科创新兵——去年9月初创的上海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民用无人机的设计研发,CEO张佳祥表示:“我们选择上海的原因,就是上海硬科技的创新环境非常好。首先,上海有很好的科技氛围,高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同时,上海的创业文化很靠谱,包括供应商、政府、整个商业环境,都很实在。”该创业团队都曾任职中国商飞C919、知名投资机构、上市公司等,正是他们团队的丰富经验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让他们创立了福昆,敢于和美国Google公司、Amazon公司,德国DHL公司等巨头展开竞争。

创业者备受瞩目,创业生态环境同样值得关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创业孵化服务新产业。其中,海内外孵化互动融合,成为链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创时代已经来临,科创企业如何融入国际市场?

美、澳等孵化机构看好中国创业者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书记翟立新在论坛上发布了《走进创时代——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2011-2015》。

数据显示,被视作创业重要土壤的孵化器,从质到量,正在逐步成熟完善。目前,全国孵化器数量已从2010年的5.6万家上升为2015年的10.2万家,当年“毕业”企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的有1740家,“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累计已超过800家。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孵化器的协同合作,成为中国创业领域新的增长点之一。此次与会的美国孵化器协会国际合作事务总监马特(Matt Melloy),曾促成多个中美间交流项目。在他看来,中国对于创新企业孵化的支持力度正逐年增加,美国初创公司通过与中国年轻的创业者合作,取得了很多收获,这正是发展中美跨境企业孵化合作的良机。

澳大利亚创新孵化协会副主席菲利普(Phillip Kemp)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60%的GDP增长将来自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中小型企业在这些国家中将占有很大比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大量中小型企业,帮助这些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将对全球经济的提升有所帮助。

南半球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s总裁Peter Davison则表示,跨国孵化器最大的挑战是文化与文化的合并,“即使在硅谷,50%的成功技术企业都是外国人建立起来的。”

23seed是一家面向种子期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聚合数据平台,同时提供行业动态及研究数据分析报告来简化投资人投资及法律流程,促进早期投资生态系统的完善。23seed创始人施旦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真正的挑战是23seed与海外伙伴的合作关系。更多时候,一个有效的合作关系需要磨合,甚至经受考验。在我看来,有三点,首先要能力互补,这是合作的前提;其次要建立信任,这需要沟通,需要文化上的认同和彼此欣赏;然后,最重要的,要付诸行动,不断磨合。”

对标国际市场,中国创新缺什么?

龚焱教授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战略学博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目前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他在精益创业方法论等领域有深刻研究,著有《精益创业方法论》等书籍。

龚焱教授在此次论坛发言中表示,目前国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有移植、整合、跃变三大路径。移植创新就是通常所说的“山寨”;整合创新,则是指一些企业将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元素糅合到一起,最后形成新的形态;还有一些企业能够不断迭代,最终实现跃变型创新,即真正的原创。

中国的企业,如今不再仅仅是“山寨”国外的成功模式或产品技术,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与硅谷的差距逐渐拉近,甚至有赶超之势。一些中国企业也正在尝试最难的跃变式创新。龚焱认为,跃变式的企业需要将传统的上下游关系升级为相关利益者组成的价值网络,将原本封闭式的组织形态开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连接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这种开放性获取过去获取不到的资源,并且通过连接来产生更多创新。

上海沙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敏杰透露:“沙湖成立之初,国内智能硬件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保险科技领域又处于早期阶段,所以我们选择先打海外市场、积累经验再回归本土的战略。之后我们经历了来自海外市场的重重挑战,包括:产品精确定位、业务合规性、商业运作方式、人才、资源、文化等等,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Fishburners、23seed、浦软孵化器,还有浦东科委在资本上和运营上的支持、建议和帮助,也成功吸纳了欧洲合伙人和海外运营团队,所以在6个月内迅速拿到了欧洲产险前五大中的三家合约。”

澳大利亚创新孵化协会副主席菲利普指出,目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阻碍,主要在于缺乏用于支持出口的资金,无法把握海外市场机遇,无法联系潜在的海外客户,缺乏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以及本国政府的支持。“应将中小企业纳入孵化器并整合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地政府的政策优势,让初创企业在不同孵化器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通过这样的流动,中小企业将能够加入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起全新的商业联系及业务合作。”

————————————————————————————————————————

2016年第3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