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郭本光: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吴晓光)|安徽报道   2012年5月,郭本光被组织选派到六安市霍邱县花园镇安业村担任“第一书记”,这已是他连续第二次担任“第一书记”了,上任以来,这位农村出身的汉子,废寝忘食扎根村里,牢记组织重托,顺应群众期盼,切实履行职责,用一名普通党员的忠诚和担当诠释了“第一书记”的风采。

地处偏僻的安业村位于花园镇东部,是典型的丘岗地区,水资源缺乏,尤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集体经济空白。面对这个有名的贫困村,郭本光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全身心投入,誓将安业村发展起来,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抓班子   凝心聚力谋发展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致富看干部。”一个好的班子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怎么才能把村班子抓好、队伍带好,怎么才能调动所有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郭本光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郭本光从到任的第一天起,就妥善处理“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关系,把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作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组织召开党小组会、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等方式,经常与村班子成员和党员交流谈心,与“两委”班子紧密团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村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采纳班子成员意见。并教育班子成员要时常保持一颗公心,不断强化扶贫攻坚责任。

在随后的日子里,郭本光重点做好了四件事。一是推心置腹谈心交流,与几位村干部逐一面对面沟通,把话摆在桌面上、讲在明处,找出班子不团结问题的症结。二是定制度立规矩,推行轮值坐班制,这个做法比当年全省推行轮值坐班制整整早了4年。三是坚持集体决策,做到党务村务公开,用阳光照亮工作的每个环节,消除了每个人的疑虑。四是以身作则,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不仅自己带头参加值班,还经常给别人代班。

郭本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他用一个多月,跑遍了全村1000多户,用脚步丈量村内每条田埂、每寸边界,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对全村的大小事务,群众的安危、冷暖都了然于胸。他不仅向书本学,还向村干、老党员虚心学习好经验和好做法,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实践相结合,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在基层工作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在摸清村清民意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最终制定了符合安业村实际情况的工作规划和发展计划。

致富路   基础设施大改善

 安业村是花园镇最贫穷的旱山村,不仅道路不畅,连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安业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全村没有骨干产业,极大阻碍脱贫奔康步伐。郭本光到该村任职后,决心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打响决胜扶贫攻坚第一仗。

身为下派第一书记的郭本光,当务之急是全村水、电、路、渠的改造与新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钱从哪里来?村里原有的2座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提水站早已破旧失修,听说村里要修提水站,还要修路,群众全力支持,可是村级水泥路造价每公里要30万元以上,郭本光多次找到市里结对共建单位,最终解决了修路资金问题,率先修通了连接村里的全部4个村民组。

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是衡量一个村班子水平的重要标尺。为此,郭本光积极发挥选派单位和本人的优势,积极协调关系,拉资金、跑项目。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郭本光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供电、民政、住建、水利、文化体育、扶贫等方面资金,加上选派经费,大大小小的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村里贫瘠的土地上,据统计,在村工作两年间里,郭本光争取项目资金668.4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提水站2座,深挖当家塘2口;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完成2户困难户的危房改造;建设100平方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投资138.9万元用于村内水泥路的修建;争取农田整治资金400万元,改善浇灌条件和村容村貌。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不仅夯实了村级发展的基础,也为安业村可继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提到跑项目时的执着和韧劲,安业村书记十分感慨:“我陪他去跑项目,他能在领导办公室坐到下班、谈到天黑。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村书记,还没有见过工作这么有激情的干部!” 水有了、路通了、气顺了,老百姓的眉头舒展了,引领发展生产的心灯更亮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听召唤  为民奉献求致富

作为选派干部,工作要取得成效,有一个条件就是工作时间必须有保障,郭本光就将家事全都交给妻子,自己就以村为家,吃住在村,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村里。2012年8月9日中午,郭本光正和村干部奋战在抗旱一线,爱人十分焦急地给他打电话说,80岁高龄的老母亲不慎摔倒而致骨折,当时正值抗旱保苗的关键时期,他略思片刻,最后说了一句:老婆,只能辛苦你了!一个多月,他和村民不分昼夜地抽水、挖渠引水……秧田的水满了,青苗保住了,等到抗旱结束回家,看着躺在病房里的母亲和憔悴的爱人,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郭本光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心上,面对困难群众的诉求,他总是倾力相助。原刘郢村紧邻淠河,水来成湾,水去成滩,种地望天收。当地年轻力壮的群众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多数是老弱病残。如看不起病的、房倒屋漏的、行动不便的,甚至因为没有文化连粮补款都取不出来的。看到有下派干部工作和吃住在村,前来办事情的群众逐渐多起来。当时还没有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郭本光就经常骑着摩托车到乡政府为群众办事。

记者调研中了解到,郭本光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生活困难的群众,有群众生病需要买药,他就骑摩托车到临近的单王乡街上买,这在群众中早已传为佳话。郭本光为群众办实事,自然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安业村全体村民的信任与支持。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郭本光情系贫困乡村无怨无悔,用真心、真情、苦干、实干描绘着脱贫致富的壮丽诗篇。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优美和谐、更加文明富裕的安业村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