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勐腊小云助贫中心执行干事长张萍:河边村贫困综合治理试点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市举行。下午,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建言献策。

张萍

张萍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勐腊小云助贫中心执行干事长张萍在对话中表示,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到中国农业大学林小云教授发起的村级贫困治理教育项目的试点,并且负责项目的执行。我负责项目的前线,扶贫工作真的不容易,每一步都是困难重重,每一步都是挑战,所以我觉得在座的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都应该受到深深的致敬。

我下面讲的是我们为什么选择河边村作为我们的一个贫困综合治理的试点,主要是三点考虑。

第一,这个地方很贫困。第二,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关。第三,这个地方比较具有代表性。

河边村很贫困,处于深度的长期的结构性的贫困陷阱,也就是说,河边村是没有任何的基础设施可言的,而且也是远离交通要道,路况非常差,每到下雨会发生土质塌方,滑坡的现象非常的危险,下雨的时候,河边村的村民很难走出去,外边的人很难走进来。他们的环境非常差。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去年我去调研一个村庄,是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很OK,绿化做的很好,公共场所做的特别好,卫生间也有,但是当你走进去,你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用。所以精神贫困特别重要,卫生意识,很多意识都需要各方面引导和教育。

我们组建了一个贫困监测小组,他们对河边村从收入和非收入的纬度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贫困诊断,他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政府会给一亩地700元的补贴,如果按一亩地正常的甘蔗收入来讲是有2000的收入,这个补贴少于3000块,从根本上是没办法缓解村民的生计。但不得不种,因为你种了至少还有补贴。

教育和医疗支出非常大,因病所导致的家庭劳动力短缺和医疗支出的直接负担,对农户的家庭负担造成了双向的缩减,我们统计里河边村平均每户欠债2万块,年人均收入在3千多,但是年人均支出是在7千多,他们的收入是少于支出的,而且收入不抵债,这样很难摆脱贫困,容易陷入贫困的陷阱。当时用一些数据做了贫困陷阱的说明。

河边村2014到2015年的支出为7000多元,人均收入仅为3000元,人均负债7000多元,意味着假定2015到2016年的收入仍然保持在3000多元,支出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的债务就会攀升到8000多元,假定2016年支出维持不变,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多元,只能确保不发生新的债务,原债务没有还清,假定在支出维持不的情况下,还要偿还债务,人均收入必须要达到11100元以上。即使收入达到了11100元,也只是偿还了债务,整体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这就是贫困陷阱。这样的贫困的陷阱,我们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对这个村庄进行综合治理,所以,我们基于刚才所说的贫困的诊断,基于对深度贫困陷阱的分析,借助网络招募了具有对口专业的志愿者,做了5个系统的河边村的贫困综合治理规划,这几个规划,志愿者得到了友成扶贫基金会很大的支持,而且志愿者是无偿来提供技术服务,有来自上海、北京、深圳的景观绿化师,建筑师等等。

我们做了五个基础设施的规划,产业扶贫,住房改造等等,规划出来之后,我们没有马上落实,有12名村民组成的合编发展工作队和10名平均年龄在22岁的合编青年创业小组,由这两个团队来形成村内的核心骨干力量,调动其他的村民积极的参与。同步的我们规划出来之后,我们拿着我们的规划和县政府和乡镇政府谈,他们非常认同我们的扶贫规划理念,并且整合进来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整村推进和安居工程的项目,这个资源的整合,意味着我们规划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得到了解决。而且政府提供了每户6万元的住房补贴,20年的无息贷款,这样的话,村民的住房资金也有了。

从此之后,政府挂钩的勐腊第一单位和公益组织形成了合力,来推进河边村的贫困综合治理的项目,现在已经起动的项目有这几项,基础设施、住房改造、产业扶贫、公益性社区能力建设等等。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