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重要的基础性措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市举行。如何“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此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建言献策。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在对话中表示,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是职能负责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各个学段的学生助学金,奖学金,代学金。我们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和脱贫攻坚息息相关,所以结合今天论坛的主题,和我们单位工作的性质,我讲两个观点。

发言三 马建斌

马建斌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第一,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重要的基础性措施。因为大家知道,治贫先治人,如果没有贫困人口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稳定脱贫,很难有高质量的脱贫。而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一定要保障贫困人口子女能顺利入学,能完成学业,特别是要从经济上保障,这就是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的基础性措施。

第二,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近十年来国家不断的出台学生资助政策,现在我们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学前教育各地是因地制宜,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义务教育我们实行了两免一补,再加上免费新华字典,再加上贫困地区的营养餐计划,对贫困地区来讲是三免两补。在高中阶段,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免学费政策,免学费政策对于民族地区是100%,对于西部贫困地区超过了94%到95%。国家助学金全国频率一二年级是40%左右,西部地区超过了40%,个别地区是100%。在高等教育阶段,在本专科,我们可以说做到了三不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群众三不愁,一不愁,是开学前不用愁,在高考前,我们跟每个高中毕业班发一份高职信,在高考录取的时候,每个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在座的孩子有参加高考的,里面都会有一个小册子,国家资助政策简介,国家有那些资助政策,享受的人群是什么,还有一个是家庭情况的调查表。同时我们有贷款,本科生8000,研究生12000,这8000既可以交学费还可以交住宿费,还可以用生活费。

另外在新生开学前还有一项政策,是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对于考上外省的补贴1000块的路费和上学出去的生活费,考上省内的是500块钱,入学时不用愁,我们实行的是绿色通道政策,要求所有高校必须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关证明的注册留学,并且不少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时还准备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入学后不用愁,入学后国家有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有个别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有勤工助学,还有社会捐助,还有我们要求高校拿出事业收入的4%到6%用于学生资助项目。另外如果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到基层就业,服义务兵役,国家补偿代偿,如果你交了学费,给你退回,如果你申请了贷款,国家给你代偿本金和利息,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大学生做到三个一点,就是进校的时候,学习努力一点,你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每人5000块,如果再努力一点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每年8000,如果节省一点,我们每个月还有最高档次是4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个月每个月400多块钱。如果你勤快一点,我们有勤工助学项目,每个礼拜如果你勤工助学一天,每个礼拜一天,一个月四天,也有400元的收入再加上助学金800多,再加上你的奖学金可以保证家庭困难学生在校的开支。我们贫困大学生上大学,家庭可以不直接出1分钱。研究生在本专科的基础上,还有血液奖学金,还有三助打工等等,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在这个情况的基础上,我也恳请我们的媒体,在报道中一定要全面客观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要客观全面的报道学生在学校享受到的资助政策,这是为社会责任,为舆论负责,也为捐助者负责。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